人总要学会独处,毕竟很多重要的事都需要一个人自己来完成,比如生死,比如恋上一座城。
胡适说过:“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身。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社会,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化学研究,或画大幅山水,或写小说戏曲。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这段话两种人有必要深入思考。
一是那些有理想成为斜杠青年的人。一者可以侧重于“怎样用闲暇时间”,是画大幅山水还是写戏曲小说,重点在于做什么。
二是那些正在学习独处的人。二者的功课是找到“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重点在于“寻找”这种活动。
为什么说年轻时要学会独处,我讲个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姐姐上个月刚生完小孩,现在休产假在家照顾宝宝。我上周回去屁颠屁颠赶过去看我的小外甥女。宝宝很小,我不敢抱,只是看着,一直看着,看她呼吸,看她眨眼,在她身上我就能看到时间的伟大。
姐姐剪着一个跟我一样的小男生头,什么东西都跟我抢,连夜里奶奶的怀抱都跟我抢,一起嬉戏玩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仿佛触手可及的昨天,如今却已长大嫁人了。
我们像小时候在奶奶床上睡觉那样,她坐那头,我坐这头。
“照顾宝宝怎么样?辛苦吗?”
“辛苦,我好无聊。”
“无聊?”
“嗯,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照顾宝宝,到晚上睡觉前就一直这样看着她,我觉得好无聊。”姐姐看着我,就像做错事向家长坦诚等待挨骂的小孩,眼里都是委屈。
“你找点事情消磨时间吧,电视剧,玩游戏,都行。”
“可是我不喜欢看电视剧,游戏玩一段时间也容易腻。我有时候想像你一样买点书来看,可是我没有这个习惯,看不进去。”
“那你做点手作吧,烘培?”
“我平时有做啊,可是你姐夫不喜欢吃,我婆婆食量又小,做了都是我一个人吃,做几次就不想做了啊”
“那我给你搞副麻将吧,你平时不都老输吗?约上街坊邻居,散点小财,大家都喜欢你。”
“滚!......你还是给我找份工作吧!”
“工作?”
“是啊,帮我介绍份工作,离家近点,工资不重要,我就是想有点事做。”
“你还是先修养身体,照顾好宝宝,过段时间再说吧。”
“嗯好,我想过段时间学点东西,要不以后产假修完要是当全职妈妈,我会受不了。”
“对,这样挺好。”
离开姐姐家后,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能感受到,姐姐对于这种独处有多么措手不及。
我也更透彻得明白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闲暇时光和生活方式”。因为我也很害怕孤独,我害怕自己一个人待着,我害怕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害怕时间就在我的惶惑不安中流逝。于是,一有时间,我就尝试各种各样新鲜的事,我告诉自己,30岁前,不一定要赚到大钱,但一定要找到一件热爱的事情做,不为了钱,不为了名利,就是单纯的,因为这件事感觉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
周国平曾经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
现在的我已经习惯,甚至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光。
我会在旅途的动车上带上一本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品读;我会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整理房间衣柜鞋,中午自己捣腾食物,下午去图书馆或者书店挑点书,晚上跑步或者游泳。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发呆,晒晒太阳,但我不恐惧,我的内心不感到孤独。对于即将到来的独处时间,我总是带着一丝期待和兴奋,我又可以读书,写字,胡说八道,我打算写一部小说,不用火,但一定要满心欢喜,长生不老。
最后用三毛的一句话来结尾。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中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愿你我都能活得像三毛般简单,学会独处,享受孤独。不再惧怕一个人,因为你最终找到你热爱着的事情,它会在所有你独自前行的时光里陪伴着你,披荆斩棘。
在往后这漫长的岁月里,与最坚定的自己,温柔相处,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