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的名义》,给达康书记贴标签

Part 01

最近上演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很火,剧中的达康书记为了GDP劳心劳力,感动众网友,于是大家纷纷给他贴上“GDP”的大标签。

给别人贴标签,就像吃饭睡觉般,自然、频繁。

标签反映的是我们对别人最直接、最直观的印象。

比如,内心脆弱的叫玻璃心,一毛不拔的是葛朗台,老爸有钱的叫富二代,老爸当官的是官二代,没见过大世面的都是“村里来的”,在北京混的成了北漂……

Part 02

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在不断地塑造我们,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是我们了解自我、对自我产生意识的根本途径。如果社会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做出坏事的概率就很低,因为这种违背社会期望的做法并不能使我获益。

因此,给别人贴标签能帮助我们节约认知成本。深度了解一个人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标签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假如你身边有3个同事,A的标签是乐于助人,B的标签是消息灵通,C的标签是玻璃心。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求助A;当你想知道年终奖发了没,你会询问B;但是,拿同事开黑,C绝对不是你的最佳人选。

合理贴标签,能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沟通、相处,避免矛盾的发生。

Part 03

在管理工作中,给员工贴标签是领导们常做的事。可是,领导们经常忽略标签对员工的巨大影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随便就给员工贴上负面的标签,会极大阻碍员工的进步,这绝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心理学家克劳特做过一个测试:

他要求被测试者对慈善机构作出捐赠,照做的人被说成“慈善的人”,拒绝捐赠的则是“不慈善的人”。对应地,另一组被测试者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赠时,发现“慈善的人”比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少。

可见,标签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旦标签被贴上,人们倾向于让自己的行为与标签内容一致。

如果领导总是给员工贴上负面的标签,员工就很难逃脱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像学渣最初的成绩并不一定差,可能偶尔一次考试不及格就被老师认为“是笨孩子”,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同样,员工们最初也想做出点成绩,得到领导的肯定。如果领导老给员工贴上“能力不行、毫无创新”等负面的标签,员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信心,即使有某方面的潜能,也被挡在标签之下,消磨殆尽。

而且,一旦负面的标签成型,不只是言语,领导的一个动作、眼神都会向员工传递标签的信息,员工不想朝着标签的自我实现发展都难。

Part 04

员工朝负面标签自我实现,领导应该负80%的责任,而员工只负20%。

所以,在评价员工时,领导应该慎之又慎。随意给员工贴上负面标签,毁掉的可能是员工的未来。

当然,有的领导会反驳说:“我用的是激将法,负面的标签能刺激员工变得更好!”但是,这样的员工非常少,他们的内心要极其强大,要很自我,够独立。而大多数员工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每个刚进公司的员工,都是一张白纸,而作画的权利在领导。正面的标签一画上,白纸就会变成一幅绚丽多彩、价值不菲的好画,给公司带来收益;负面的标签则是满手涂鸦,最后落得废纸一张。

既然员工会朝着标签自我实现,领导们何不避其害,取其利?如果你希望你的员工是认真负责,踏实能干,富有创新力……那就要从给他们贴上正面的标签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次听到“贴标签”这个词大概在半年前的地铁上。我每次说到我这个朋友的某一个特点时,他就会说:“不要给我贴标签!”...
    吴宇仁阅读 5,708评论 2 8
  • 今晚20:00至21:00在微信线上组织小伙伴20人学习《拆除你的情绪地雷》,分享实录如下: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
    明珠小雪阅读 5,011评论 1 4
  • 今天去参加英孚的learning group 活动,主讲人说,他学习英语不是很勤奋,然而会经常用到,会看英文的小说...
    yimy201314阅读 1,157评论 0 0
  • 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深有感触,有多少友情抵得过爱情或婚姻的考验。尤其敏感的女生之间,往往会在有了男友或者另一...
    花期crystal阅读 3,214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