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峰 2019.12.5
今天讲授选自《列子》的寓言《愚公移山》一文,讲后被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感受很深,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喜好以及感情的偏重。
首先、愚公和智叟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的对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智叟的眼里,太行、王屋二山是如此的高大雄伟,一个年纪将近九十岁的老翁确实显得有点势单力薄,所以才讥笑着阻止他,凭借着年老体弱的条件,也许不能砍掉一棵树,更何况那些泥土石头呢!智叟看到了人的力量的微博,大自然的雄伟。
而愚公针对智叟的态度,驳斥的智叟的观点。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愚公的角度,他认为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而山不会增加,总有一天可以移走大山,达到目的。
愚公和智叟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智叟是静止的观念,认为人不可战胜自然,而愚公是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的力量大,代代相传,总会战胜自然的,在移山这件事中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其妻与智叟对移山这件事态度的对比。
本文中对这两个人物主要是从语言描写,说话的语气方面进行鲜明的对比。文章中作者把我住人物说话的语气以及用词的准确成度,如愚公之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疑”这个词用的好,提出疑问,这是一个妻子关心丈夫的表现,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妻子诚恳的态度,对“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移动,更何况太行、王屋山呢?疑问之中包含有关心爱护,还有对移山过程中“土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角度上说,其妻的献疑促进了移山的进行。
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先用一个“笑”有讥讽,嘲笑的意味,接着用“止之”,阻止移山的行动。并且说:“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与其妻的“损魁父之丘”变成了“毁山之一毛”,“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的对比,更突出了智叟对移山这件事持有的嘲笑的态度。
这两个人物,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态度。常言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最能体现性格特点。作者就抓住人物性格的不同,在语言中稍微变换词句,显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再次、愚公与智叟名字中的对比。
本文中愚公和智叟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愚公”的不愚,大智若愚,有远大的理想。而”智叟”不智,鼠目寸光,“智”与”愚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愚公”的“公”是一种敬称,有“老人家的意思”,而“叟”的“叟”有“老头子”意思,饱含有一丝的贬低之意,在“公”与“叟”的运用中,体现了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褒贬的态度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出来。
最后、山的高大与人的力量的薄弱,工具的简单,路途遥远形成对比。
本文开篇既极力渲染山之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年龄之大,力量之薄弱形成对比。还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工具的简单,移山用的“叩石垦壤”方法的简单,“担者三夫”参与移山的人数之少,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的遥远,往返之不易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愚公移山态度之坚决,不畏艰难的坚强的毅力等,通过对不,更能很好的表现愚公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有坚韧的毅力,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从而突出了寓言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