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连个偏旁部首都没有,一看就很孤独。
《狗十三》是部争议很大的电影,但我觉得这部剧很真实,真实到有些人不愿去看,不愿想象自己的成长。
1.
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那件绿毛衣,从交了钱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好看啊,但是,要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所以呢,选了物理小组,也会想回去改的,还有物理老头也不喜欢我,而且天文组好像没有我们班同学,没有选物理小组,也可以参加物理竞赛嘛。
电影开头用了这样一段话,借女主李玩(张雪迎饰)之口讲述出来,引出了下边的父亲强行修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选择。
直接暴露出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回想起自己好像也有这样的经历,高中选择文理科的时候,明明对文科兴趣更大一点,可就因为亲朋好友们说,“选什么文科嘛,没哪有理科好,理科就业面多广啊”,糊里糊涂的就选择了理科。
生活本该反抗压力,可人呢,总是会在不知不觉的压迫中选择妥协。
2.
李玩的继母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极其开心,可唯独瞒着李玩。
李玩爷爷说,“李玩那个时候那都是你们胡起名字的,咱这回是个男娃,那这个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我看就叫个昭昭,就叫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咋想?”
重男轻女是老几辈的封建传统观念,在他们的观念中,女孩就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突然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跟着某个男人跑了,然后成为别人家的人。男孩,一方面是可以传宗接代,另一方面来说男孩不会跟着别人跑,可以给自己养老送终。
关于“昭昭”这个名字的“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它的全句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这或许是对其家庭的一种讽刺,不言而喻。
但是改革春风吹满地,这种封建固话的愚钝思想已经越来越少,全世界都讲究男女平等原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必定会布满中华大地,消灭掉错误的思想。
3.
李玩爸爸为了让李玩开心,送给了她一条狗狗,刚开始很抵触,慢慢觉得自己和这条小狗的命运有些相似,都是任人摆布,无法自己决定,所以慢慢喜欢上这条小狗,并给它起名“爱因斯坦”(个人猜测)。之后爷爷买菜遛狗,因为疏忽导致爱因斯坦丢失。而全家人出于担心,决定先瞒着李玩。
李玩得知之后一直追问,李玩父亲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李玩,你大了啊,要懂事了”,这是很多家长开始“压迫”孩子的开始语。
大人不懂孩子的心思,孩子也难以理解大人那所谓的懂事。
李玩疯了似的去找寻爱因斯坦,李玩的爷爷出门去找李玩,拉劝李玩的时候被一把扯到。第二天李玩贴了一天的寻狗启示,晚上没有回家,第三天家里人又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狗来哄骗李玩。这时候,李玩家人的忍耐都到了一个极限。第四天,李玩喝酒晚归,多年没出过家门的奶奶出门去寻找李玩,差点走丢。暴怒之中的李玩父亲,把李玩拉到爷爷奶奶面前就是一顿暴揍,边打边问你知不知道错了,纵使李玩逃往自己的房间,依旧被父亲拎回来继续挨打,直到李玩承认错误,并道歉。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心里一痛,谁不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哪有几个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呢?
大人们总是这样,只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哄孩子,不奏效的时候,就会自认为的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对你进行打骂,并说道都是为了你好。
4.
当情绪过去,平静下来的时候,李玩父亲优先选择的还是道歉,“爸今天过分了,给你道个歉,你要原谅爸,爸最近工作上忙得很,忙得很”。所有人在做错事之后,都会选择道歉,身为父母,自然也是一样。但这都不过是借口,给做错的事一个借口,好让自己来原谅自己。
大人们总是用一个谎言来弥补另一个谎言,然而用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啥谎言,哄娃呢”,给人感觉好像孩子就该顺从着大人一样。
有人说,其实我最恨的就是长大懂事了,那是我用无数失望妥协换来的。
可成长从来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能就是一个片段,一个瞬间,就像李玩所经历的那么一个瞬间。
自第二天起,曾经那个天真美好的李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用虚伪谎言来掩盖真实想法的冷漠的李玩。这或许就是大人们所说的成长,所说的懂事。
“你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的?”
“可能是从一家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的那个大鸡腿,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终.
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就像《狗十三》一样,像狗一样的可怜的十三岁。
成长是所有人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每个孩子的天真率性不会被残忍的中国式教育所抹杀,希望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用这么沉重的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