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曼友发起的《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读书会,和一群心理学爱好者一起共修此书,特别有学习的氛围与动力,借此机会精读此书,从心理学角度深入了解曼陀罗绘画,第一次打卡内容是该书p1-6页第一章儿童绘画的意义,本章共四节内容,反复读了三遍,感觉作者是博学又严谨的学者,读着文章特别令人信服, 第一章内容归纳为四个知识点:
一是,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表达他们对世界认知及好奇的方式,能反映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绘画,可以表达儿童对世界的直观认识及所感所思,并缓解困扰和创伤所带来的焦虑。
二是,绘画是表达潜意识世界的象征语言,绘画背后的动力来自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儿童绘画在原型动力的推动下,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
三是,儿童的心理困扰常表现为情绪与行为问题,他们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内心体验,但绘画可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透过绘画,不仅能看出问题,还可看到儿童内在的资源,甚至潜能。
四是,曼陀罗绘画因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以游戏为本质即具有游戏功能,其结构特点能够激发自性动力,通过绘画具有强大的自愈功能。
基于以上四点,想到一个月前,我和六岁多的外甥女画双人曼陀罗,一边画,一边倾听她自创的故事,其中一个片断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画了一棵大树后,外甥女画了一个鸟巢,然后画两只小鸟在巢里,她说是姐姐和妈妈,姐姐喜欢呆在家里不出去,整天做作业,妈妈总是坐在旁边陪她,树外一只小鸟飞回来,她说是爸爸下班回家了,还有一只小鸟飞出去,她说那是她,她喜欢到外面飞来飞去,有好多好玩的东西,还能接爸爸回家。我联想到今年9月她将要上小学一年级,可能她对上小学做作业不能玩有看法,于是和她展开上学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的讨论,走进她小小的心灵,消除她对上学的焦虑。
坚持曼陀罗绘画己经一年多,原来在不知不觉己将曼陀罗绘画运用到生活中,这一次通过理论学习,更坚定将曼陀罗绘画理论付诸实践的信心,画起来,让曼陀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