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论语:成语“名正言顺”的出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题记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

        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

        孔子说:“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

        孔子接着说,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便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那么师徒两个关于这段讨论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引出了“名正言顺”呢?

        当年孔子与弟子们正旅居卫国,当时的卫国国君是卫出公,也就是卫灵公的孙子。卫灵公在世时曾有意使用孔子,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在卫灵公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他的宠妃南子,所以断然拒绝了卫灵公。

          卫灵公死后,卫国内乱,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夺位失败流亡,后由其子继位。当时卫国出现了两个国君,外有蒯聩,内有卫出公。而且为了正名,竟然让卫出公认爷爷卫灵公为父。卫国乱象,比比皆是。

        所以才有孔子开始说到的,如果真的要入主卫国政坛,首要任务就是正名。



        只有名分正了,谁是君,谁是臣,才能稳定政坛。政坛稳定了,才谈得上各司其职,正礼乐,据刑罚,百姓才能有法可依,安居乐业。

          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说出来的话也没人听。你不是领导,没有职权名分,那么你对着别人发号施令,就是越俎代庖,也不会有人执行。你不是谁的父母,没有得到允许,你就很难深度管教别人家的孩子。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名正言顺,如同有结婚证才是合法婚姻,有相关专业从业资格才能执政上岗,否则你就不受法律保护,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

    名正言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