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陌生人社交,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反正我是害怕的。
维基百科上说,社交(也称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百度上说,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上面的两种解释基本上已经包含了你我他全部的日常活动。你在网络平台上,向老师请教问题,和老师互动,是在社交;你加入了各种QQ群微信群,关注了各种论坛帖子,然后在上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在社交;你关注了某个喜欢的作者,给他留言,是在社交。
你去吃饭,去打的,去买衣服看电影…这些都是在社交,甚至如果你加入了哪个早起早睡的打卡群,那么连睡觉都会成为社交ing。
面对如此盛行的社交,我却无比苦闷。这个“我”代表了无数个和我一样对社交,尤其是陌生人社交既恐惧又向往的你。
我们为什么向往呢?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害怕陌生人社交,是因为我知道自己逻辑性不够强,语言沟通能力不够好,还羞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知道这些不好,这些让我不能成为更好的我,我想要改变,所以我向往社交,要真正改掉一个缺点,只有勇敢地面对它。
还有就是我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我想学会写文案,学会思维导图,学会英语,学会手绘,学会PS等等,而这些靠我一个人封闭式的学习,根本做不到。
我需要老师的教授,需要大神的心得,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批评。
所以我向往社交,尽管我很害怕。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害怕呢?
是自卑。
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当期望与现实不成正比的时候,失望和抱怨随之而来。一次两次可以接受,但次数一多,就越自卑,也会越害怕,最后我们就缩回到了自己的乌龟壳里——俗称舒适区。
啊,待在舒适区里实在是太舒服啦,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自在。在这里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望,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期待。
然后我们又开始不甘心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兴趣那么多,我想去学学,牛人那么牛,我想去抱抱......
我们向舒适区边缘靠近一小步,就那么一小步,结果又遇到了难题。
“为什么我说话没人理我?”
“他为什么要这样误解我的意思?我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他这样说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这样回他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聊,然后就不理我了?那我应该怎么回呢?要不就当做没看到不回了?反正都是要尴尬冷场的。算了,就说我有事下次聊吧,省得难堪。”
“怎么办,我要说什么才能引起他的兴趣?根本不知道应该聊什么啊,这样随便开始多不好,还是等下次吧。”
…等等诸如此类异常丰富的、又敏感又自我的心理活动,把你好不容易伸出来的那只脚又给抓了回去。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转发关于“内向的人更适合社交”之类的文章,其中一点就是因为内向的人更加敏感,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变化。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一旦不够自信,这样的敏感会使你畏首畏尾、焦躁不安、自我怀疑。
所以,我们该怎么改变呢?
图片来自网络
做自己,多经验,有主见,抗打击。
首先是做自己,真正的你自己。我们进行社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别人认识你,让你认识别人,如果你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虚假的自己,那么你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最后也只会是虚假的他。
觉得真正的自己不够好,那就去努力改变,选择一条最能增长你自信的路,然后走下去,不要担心试错,每条路都有机会成本,反正事情的结果都是未知的,与其预判为负,不如预判为正。
如果看书能给你带来自信,那就马上拿起书。
如果运动能给你带来自信,那就马上去跑步。
如果化妆能给你带来自信,那就马上去修眉。
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自信,那就马上去上课。
总之,行动很重要,不去做,然并卵。这就是我说的多经验。你要有使自己变得更好更自信的欲望,时刻提醒自己,让这个主观能动性去激励你的行为实施。
其次就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让别人了解你也是进行社交的目的之一,如果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别人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
骄傲一点,遇到陌生人,别总想着“他/她喜不喜欢我”,也要想想“我喜不喜欢他/她”。把自己放得太低,为了避免分歧冲突而一味忍让随便,很容易会被人忽略。而就算你一味忍让随便,也不可能会、让所有的陌生人都喜欢你,你能做的只有做好你自己,然后坦然面对。
最后是要抗打击,降低自我期望值。不要想着早上看完一部电影,下午就写出一篇万人叫好的影评,明明之前写影评经验为零;不要以为自己看了几篇文案指导文章,听了几节课,就能立马提笔写出爆款文案;也不要以为关注了几个穿搭术的公众号,自己就能马上找到风格,穿出衣品。
所有的成果,都不是付出就能马上得到回报的,就算整容,也得让看的人有个适应期。
要有耐心,经得住打击。当你不够有才华的时候,你能做的只有足够的努力和坚持。
做自己,去经验,有主见,抗打击。其实这就是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等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足够长足够久,等我们内心变得强大自信,难道我们面对社交时还不能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