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近日,读曾国藩相关语录,对此感慨颇深。“本朝博学之家,信多鸿儒硕士,而其中为人者多,为己者少。”
正如开头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我这个朋友是玩音乐的,在我眼中,他没有童年,八年钢琴、四年电子琴、四年吉他,他从懵懂少年开始便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课余生活便是练琴,玩音乐。
刚认识他的时候,我及周围的朋友特别不明白:你有这份才华,不说做音乐,单单驻唱或者开琴行,哪一项不是衣食无忧,何必来这地方?(补充说明:他的工作属于工程制造类。)
他是这么说的:我喜欢玩音乐,是因为我喜欢,我不想因为那样去做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去迎合大众的欣赏趣味,或者教一些不喜欢音乐只是无聊打发时间的人学音乐,这样的话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就经常看见他,工作之余,驻足地铁卖唱,玩自己喜欢的音乐,弹自己想弹的曲子。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他玩音乐是为己。结合近日读曾国藩有关书籍,发现曾公对于读书也自成一格,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致力于看、读、写、作,方能种桃得桃,种杏得杏。
为己,就是抓住自己的坚守,执着于此而心无它念,正如文正所说“做到“贞”,足够干一番失业了”。
贞,源于自贞卜,《易经》中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贞为正,引义为干事。在这里主要是坚定不移的意思。
做到坚定不移,心无杂念,这条路不能立竿见影,但是能够日益长进,因此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曾公在向“贞”靠近的路上,就是先以“耐”为本。这与他本人“耐劳尽忠”齐家之法亦有相似之处。
为人,那就是为了追逐大家所好,而曲就学问,虽然看似明确,每天疲于奔命不过是为了一些庸人,投其所好,断不可取也。曾公说,这些人可称得上是最愚蠢和没有灵气的人!
这样的人,“以承奉人之意气”,一旦风气一转变,又会去追逐那些大家都附会的东西,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为人读书,即使有一些心得体会,也会在风气变换之后,或时移势迁之时,这点仅有的心得变得云淡风轻以至于烟消云散;为己读书,其中甘苦自知,这一点一滴的收获是辛勤劳动浇灌出来的,自会倍加珍惜。
现在这个时代,浮躁的心很难找到栖息之所,与宁静之处寻得一处山涧,慰藉心灵痛楚,叩问灵魂深处,细思为己为人之分界,只有为己读书,方是正道。这样自己所思所想的价值与否,不会被世俗左右,可谓得失寸心知。
读《曾国藩处世之道》偶有所悟,余自当谨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