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诗歌鉴赏之后,课件上出现了《朝代歌》,没有拼音,二年级的同学特别感兴趣,立刻试着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互相说着自己的理解。而一年级的孩子则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一多半的字他们都还不认识。
带读两遍之后,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朗读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只是对意思还不太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时间轴,把朝代在时间轴上标注出来,以我们学过的诗歌诗人和历史故事为例,帮助孩子们理解朝代之间的先后顺序。如此一来,一年级的孩子也基本已经理解了朝代歌的意思,只是不带拼音的朗读和背诵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个难题。
于是,我给二年级的五位同学分配了任务:每位同学选择一位一年级的同学,在五分钟之内教会他/她朗读这首诗歌,可以采用领读、齐读、帮读、自读提示、对读、解释等方式。五分钟后,我会检验一年级的同学有没有学会,以此来判断他们的小老师是否合格。
任务刚一布置下去,二年级的同学立刻跃跃欲试,起身选择自己的学生,开始教学。本来以为我可能需要提醒小老师们选择什么教学方法,但在行走中我发现每位小老师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我平时在教学中使用的朗读方法,小老师们运用的有板有眼,还不时听到他们教自己的学生怎么记住某个字的读音(看来字理识字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五分钟时间一到,我一拍手,表示检验结果的时间到了。小老师们都回到座位,迫不及待想要看看自己的教学成果。而一年级的学生也都斗志昂扬,想要一展风采。朗读开始,齐读时声音前所未有的洪亮,单独读时,每个孩子都特别认真,生怕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虽然只有五分钟,一年级的孩子竟然全都能流利地朗读,而且充满节奏感。我由衷地为小老师们鼓掌。
在国际班,我们积极探索天生的、自发的、自然的混龄学习模式。孩子们在学习者和教师角色之间不停切换:大孩子能从帮助小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对学过的内容有新的思考;小孩子向大孩子学习,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力展现出来,快速成长;大小孩子能够互相启发,发现彼此的闪光点,找到自身的价值,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