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匼河村的年

  匼河村位于风陵渡镇,在这个六七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古村,这里文化底蕴丰厚。匼河村冰就是其中之一,每到乍暖还寒时,匼河人有一项久远而来的习俗——背冰亮膘,彰显了他们血脉中延续着祖先粗犷强悍而不屈的精神。在前一天,他们会用一个盆接满水,放在冰天雪地里一夜,就成冰了。被冰场面宏大,通常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赤裸上身披着兽皮,先往身上泼凉水,再把一块冰用红绸带穿起来,背在背上。用古代文献和考古学家的考证,匼河人这种“背冰”的习俗在战国时已经存,在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匼河纳入了魏国的地盘,魏王曾经训练了一只虎狼之师,攻城的时候背负冰块,可以穿过熊熊烈火,披着兽皮以鼓舞士气,可见,背冰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不屈精神的传承。

  我曾有幸见证过一场背冰,锣鼓喧天,热热闹闹,不管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还是老当益壮,宝刀不老的老年人,全都赤裸上身有的背石墩,有的背冰块,还有个背门槛,整个过程有下河,匍匐等。这让我看到了匼河民风淳朴。

  匼河当然也少不了贴对联,包饺子,蒸馒头等习俗了。

  为什么会出现背冰呢?对于这方面知识,我也查过不少资料,距今六七万十年前,在黄河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匼河,出现了原始人,这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群原始人争夺配偶的方式,就是互相比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背冰。这也算是一种古文化的见证吧!

  匼河的年习俗很多,可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背冰了吧?这也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文化!

                            临汾的年

    其实,临汾算是年代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一个地方,相传,尧曾在这里定都,而这里的年,也非常热闹。

  闻说山西临汾有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浮山剪纸,面雕,乡宁紫砂陶壶,木版年画,侯马布老虎,花馍面塑,平阳窑陶瓷,葫芦画,查了查资料,才知道,不同人对临汾八大非遗的认知也不一样,但是临汾花馍,是都肯定的。

  花馍,通常有不同形态,其历史也很悠久,涉及揉面、塑形、上色等多个步骤。被视为承载礼仪、寄托心愿的媒介,同时也是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剪纸,大概是每个地方的过年的标配,但是,临汾剪纸却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因是因为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

  木板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

  临汾的年真是多姿多彩,热闹非凡呀!

  其实其中,透露的都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古文化的一种传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