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温泉小学 何慧
这节复习课,我想借助反馈器,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 加上倾 听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处于入门阶段,一些语基题的答题正确率不高。我的想法是先读题,带领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再用反馈器作答。若答对人数的比例较低,挑人说理由,随后二次作答。我选了一张中等难度的真题卷。第一张图里显示的是回答第一道题的情况。读题后,反应快的孩子能脱口而出本题的关键词是“不正确”。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68%的人答对,懂得复韵母ei和ie的区别。还有17个孩子选错了。
从选C的学生里挑人说说C错在哪里。这道题的理由比较好讲。学生能说出正确的拼音是mei。我没有再做二次作答。但事后发现,一年级的课堂是需要二次作答进行确认的。虽然被挑中的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在神游,没有听课,应该借此机会找出这些走神的学生。
第二张图显示的是第三题的答题情况。还是同类题型,找出不正确的选项。这次,我在学生找到关键词“不恰当”后,没有用红笔标记,直接按反馈器作答。本题正确答案是A,只有17人答对。A考的是“颗”和“棵”。这两个字既是同音字,也是形近字。我先从选C的人中挑选,选到了上课经常讲话的小乐同学。问其选择理由,他告诉我,他认为“一长江”才是对的。我又从选A的人中挑人说理由。我故意问,A选项读起来不是对的吗?站起来发言的学生说“颗”字用错了,应该是木字旁的“棵”。不做评判,马上二次作答,此时正确率提高了。我顺势在黑板上小结两个字的异同点,又拓展了带有木字旁的字大多和树木有关,带有“页”的字,大多跟头部有关,如“长颈鹿”的“颈”、“项链”的“项”、“衣领”的“领”、“额头”的“额”。答题时要思考这道题考什么,其他选项错在哪里。但第二次作答时,还有8个人选错,为什么呢?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没在听同学发言,还有几个反应慢的,尚未消化其他同学给自己的原有认知所带来的冲击。压根就没有E这个选项,随便乱按反馈器的,当时真应该翻牌批评一下这几个学生,后面答题的正确率也许会提高。
第三张图是学生回答第七题的情况。根据前面的作答情况,感觉学生对于找关键词还是有一些困难,有必要把关键词标出来让全班知晓。第一次作答的正确率很高,我挑了选B的学生说理由,要求他把其他选项的笔顺规则都讲出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做批注。A“小、水”,属于先中间后两边。B“同、风”先外后内。C“妈”从左到右,“十”先横后竖。D“禾、来”先撇后捺。分析之后,再一次强调做选择题不能满足于这道题做对了,还要知道其他三个选项错在哪里,才算真的懂。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听懂,我口头修改了题目,改为“书写时,笔顺规则为‘先撇后捺’的字是?”,让学生出示手指作答,1根手指表示选A,2根手指表示选B,以此类推。扫视学生答题情况,都对。个别反应慢的学生是在看了其他同学伸几根手指,自己也跟风。接着,又变换2道题目,让C和D也成为了正确选项。这3道变形题做得不错,扫视全班,基本是对的。学生们觉得很新奇,每个选项居然都可以成为不同题目的答案。
解题后,我请学生小结选择题的要怎么审题,学生能说出找关键词了,比之前进步了。但我深知,这样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内容还需要老师去提炼,去点拨。什么样的词才算是“关键词”呢?带有“不、没有”等否定词,还有能指出这道题考什么的词语,都可以算是关键词。学生还需要通过多见识不同的题型,去体会“关键词”的含义,这不是一节课就能教会的本领。我借着第七题总结了本册书里出现的几种笔顺规则,并给学生一些规律提示,教他们逐个判断,结合排除法找出正确答案。
这节复习课,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积极参与课堂的,有一些是被动的(因为要按反馈器,好歹也参与了)。以后讲解完一道题,还要二次作答进行确认,随后补充同类题型,强化运用,这样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