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假期,我和陈先生在江苏过完年后,抽出了几天时间,回到了我的老家河南,抓住了春节的“尾巴”,在驻马店也过了个年。
年前在江苏,年后在驻马店。在两个地方过年,体验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习俗和氛围。曾经也写文章记录过在江苏过年的体验,这篇文章就来记录一下在我的河南老家过年的光景。
本来打算年后回广州就立马记录的一篇文章,后来因为临近开学,既要忙开学前的教师培训,又有很多琐碎的杂事,便一拖再拖。直到三月初,稍微忙完了开学第一周的兵荒马乱,才有心情整理思绪,用心记录刚刚过去的春节。
虽然是一名河南人,但十八岁开始读大学后,在家乡待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大学四年在哈尔滨读,四年的寒暑假,又基本上都在广东度过。家乡河南,好像只是一个“中转站”,每次临近开学时,都会从广东订票先回河南,待上几天后再从驻马店回哈尔滨读书。
大学毕业后,也是直接在广州工作,后来开始读研、结婚、在广州定居,算下来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在老家好好待过了。曾经喜欢把自己比作候鸟,好像每年都在南北迁徙,家乡只是沿途路过的风景,后来的自己仿佛是一只彻底定居在南方的鸟,家乡成为了一份心里的挂念和偶尔才能回去的远方。
即使如此,过去十几年间,也并不是和家乡完全断了联系的。虽然爸爸已经在佛山工作近二十年,但在情感认同上,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南方人,在生活方式上,也保留着在老家的习惯。平时一有时间,他就会回老家看看,老家村上的各类红白喜事,也是只要时间允许就回去随礼,而每次和我们见面时,都会把村上发生的大小事讲给我们听。
所以虽然我们远在广州,也能通过爸爸的“播报”,得知老家发生了哪些“新闻”:XX老人不在了,XX家盖了别墅了,XX家姑娘出嫁了......每次听到老家人的一些近况,我都会在或唏嘘或惊喜的情绪里回忆着曾经与这个人的交集。
而因为毕业后我和妹妹的工作都是有寒暑假的,所以每年也都可以抽一两周的时间回老家看看,与老家保持着这种“藕断丝连”的联系。
在对老家的态度上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体会。大学时向往远方,觉得离家乡越远越好,大学毕业后也觉得大城市好,偶尔回到老家还有些上哪儿干活上的不适应。而最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一线城市的繁华也早已看够,反而越发想念家乡的好。
只是这个年龄仿佛有些尴尬,是一个念起了家乡的好又同失去了回家乡的“自由”的年龄。先生家在江苏,与我的河南老家有着几百公里的距离,我们在前年又在广州定居。于是每到临近过年,我们就会在“去哪里过年”这个问题上进行一番讨论。
前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在春节回过河南,今年综合考虑后,决定同时回江苏和河南两个地方。凑够了10天假期,两个地方加上路程时间各待上5天。
成年人的无奈,就是连回家过年,都要掰着手指头按天数计算的。
故乡,是藏在基因里永远的“根”
虽然家乡是在村里,但在过去几年,老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光速在市区买了房。
平时村里的人都在城市里生活。“孩子在市区读书,老人进城接送孩子上下学,年轻人或就近或外出打工”是我们这个位于豫南的三四线小城的农村里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平日里村里的人也少,但在过年期间,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会返乡,村里也会呈现出一种“短暂”的热闹。这种热闹一般从过小年开始,持续到元宵节结束。而近几年随着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味儿”存在的时间也被压缩,有些村庄在年初五之后,很多年轻人就会陆续返回城市,村庄也就从初五之后开始逐渐变得寂静。
之前每次寒暑假回来我和妹妹都住在市区,只在需要处理事情时才会白天回村,晚上再回市区住。因为老家的村庄和市区开车只有40分钟左右的车程,所以在村里住的人也越来越少。而由于我家的人长期在广东生活,在市区买的房子长期无人居住,综合考虑后妈妈在去年将房子对外出租,所以今年过年回家后,我们便选择在村里住几晚。
曾经的我不太理解回家过年的意义,而这次回村后,看到很多小时候见过而逐渐变老的邻居,看到曾经一起上下学而现在已经在外工作,而且发展的同龄人,看到很多曾经只是个“小不点”,现在已经变得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我突然就明白了回村的意义。
在大城市里,我们只是个可以随便被替代的“甲乙丙丁”,而回到村里时,不管我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依然是老家人眼中的那个“孩子”,是这个村里不可替代的一份子。邻居会和我们讲起小时候的糗事,老家的宅子里还保留着小学时追过的星、贴过的海报和写过的日记。
回村的几天,我经常能从很多物件中找到过去的很多回忆,而正是这一段段回忆组成了现在的我。回去看到这一切,又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你来时的路。
城市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日新月异,经常让人有种不努力就会随时被抛弃的感觉。而村庄仿佛是静止的,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哪怕过去了十几年,房子还是房子,路还是路,老人有的还是老人,有的已经离去。变化的,仿佛只有孩子。
曾经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人,有的人在外发达了,就回来把自己的农村老宅推掉,盖成小别墅。所以这次回家发现,村里漂亮的小洋房变多了,通往村里的路也变宽了,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欣欣向荣地生活着。
村庄仿佛是个沉默的母亲,支撑了每一个在外奋斗的年轻人,春风得意时我们也许不会念起村庄,而遇到挫折时,回头望去,村庄永远都在,老宅也都还在。不管飞往何处,有村庄,有老宅,就仿佛有了靠山,有了退路。
村庄是不会老的,一代人老了,会有新的一代人长出来,一代接着一代,永远生生不息。
优秀的家族,
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托举
我们家族也是这个普通村庄里普通的一员。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子,爸爸排行老大,另有两个叔叔。我家随着我和妹妹在广州结婚定居已基本在南方生活,两个叔叔各有两个儿子,也都在市区买了房。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爷爷奶奶都非常“成功”:七十多岁的年龄,子女孝顺,儿女满堂,在辍学率依然很高的农村老家,七个孙子孙女都在坚持读书,孙辈中目前我的学历最高,取得了硕士学位,最小的弟弟今年也要参加中考。
爷爷为人正直、厚道,脾气好。在老家这个人情社会里也颇受尊重,因为习惯不了城市生活,爷爷每天的日常就是和村里的同龄人打牌。奶奶性格开朗,处事活络,适应能力强,所以会时不时进城帮忙给读书的堂弟做饭。
小时候有段时间,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我和妹妹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当时后知后觉,后来有一次老师让填报信息,才知道我们这种情况叫做“留守儿童”,好在我们“被留守”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也得当,才让我和妹妹在当时较为艰苦的环境下,性格没有变歪,而且发展得也越来越好。
这和奶奶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用老家的话说,奶奶的性格有点强势,但现在回头看,正是奶奶的这种“强势”的性格,才塑造了我和妹妹现在的生活。
奶奶虽然没怎么念过书,但三观却非常正,小时候我和妹妹吃饭经常挑食,奶奶就教育我们:吃饭就像是生活一样,酸甜苦辣都要吃。读小学时,每次我们熬夜写作业,奶奶就会不睡觉陪着我们。担心我和妹妹没有零食吃会羡慕别的小孩,奶奶就在田里开辟了一块地,专门种当季的蔬菜瓜果给我们解馋。
现在来看,奶奶当时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别人拥有的咱们也要有,不用羡慕别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我们不比别人差。
在奶奶当时的“教育”下,我和妹妹学习成绩一路高歌,也逐渐养成了“要强、不服输”的性格,成为村里少有的成绩好的孩子,而奶奶也因为教育有方受到村里不少人的爱戴。
再后来我和妹妹开始外出读大学,奶奶的精力也开始从教育我和妹妹转变为教育其他的孙子。而那个时候随着家族的条件越来越好,堂弟们也都陆续转学到市区的学校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等到最小的孙子开始读初中,不用每天接送后,奶奶去城里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开始和爷爷两人在村里享受“退休”生活。
而“退休”后的爷爷奶奶也闲不住,勤劳了一辈子的他们又开始在村里种红薯、种各种瓜果蔬菜、养鸡养猪,又每年把丰收的红薯打成红薯粉丝、做成红薯干,分给自己的儿孙们吃。所以远在广州的我们,也能时不时地收到爷爷奶奶寄来的没有任何添加的红薯粉丝、手工大馒头、宰好的家养鸡肉等。
心灵手巧的奶奶又在几年前学会了做手工棉鞋和拖鞋,冬天来临前,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收到“奶奶牌”爱心棉鞋。
虽然年纪大了,但爷爷奶奶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正如小时候奶奶经常和我们说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一样,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爷爷奶奶在过去几年都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会自己发抖音,时不时地还会和我们开个视频聊天。在我们晚辈的劝说下,爷爷奶奶去年开始了旅行计划,先后去了北京和桂林两个城市。未来爷爷还计划和他们同龄“搭子”们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在农村老家,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下一代在奋斗,我们家族似乎也是这样。爷爷奶奶的前半生,为了养育自己的孙辈忙活,后半生,又为了儿孙辈有更好的生活而忙碌。也许外人来看觉得他们很累,但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仿佛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或许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奋斗的意义。
而有了爷爷奶奶的帮衬,我的父辈一代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才有机会走出农村,在市区买房,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
到了我们这一代,就能够在前两代人的托举下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近经常听到一句话:优秀的家庭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托举;衰落的家庭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拖累。而在我们家族的发展史中,我仿佛找到了第一句话的印证。
而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变得自信、有底气。妈妈经常告诉我们爷爷奶奶的不易,让我们以后多孝顺爷爷奶奶。而因为之前爸妈回老家时间少,叔叔婶婶们也对我们亲如父母。每次我们一家回老家时,迎接我们的都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作为家族孙辈里“唯二”的女孩子,我和妹妹得到的关爱也一点不比男孩少。
正是这种家族的凝聚力和向上的氛围,才让我们虽然远在广州,但也时常想回家。在外面遇到什么成绩或委屈时,也总想和家人说。有了家人的存在,内心会变得柔软,也更有奋斗的动力。而这也正是家人存在的意义吧。
这次过年回家时,爷爷提前杀好了他养了好几个月的年猪,把一百多斤猪肉整理好,自己的儿孙们每人都有份。回家几天,可以安心地做个小孩子,每天去不同的亲戚朋友家吃饭。可以住在叔叔婶婶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以行使自己作为“大姐”的特权,指使堂弟们给我跑腿干活。真正意义上度过了一个放松的春节假期。
而结束假期,准备回广州时,行李箱里也塞满了爷爷奶奶准备的各种好吃的。
带着家人的爱,仿佛又攒满了新的一年的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