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身边有些人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么一句话:
「这不就是xxxx吗?」
这句话有很多变种,比如:
「说白了就是xxxx」
「这跟xxxx有什么区别?」
……
这里的 xxxx,往往是他们已经知道的某个知识点。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每当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总是会从已经知道的旧事物里面,去找到一个最接近的对象,然后把两者等同到一起。
我把它叫做「知道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把两个看起来相似的事物,抹去它们的差异,放大它们的相似性,然后告诉大脑:它们实际上是一样东西。
久而久之,它的后果就是:你会在大脑里堆积下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论和观念,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你会疑惑地发现:
这个方法在别人那里很好用,但为什么到了我手上就不灵了?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啊,为什么他们能思考得这么深刻?
同样接触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别人能举一反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完全想不到?
……
原因无他: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过它们。
当你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放弃了思考。
有个词叫「过度简化」。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接收到一段复杂的信息时,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大脑往往会做一件事情:提取这段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抹去其它细节,用这个特征来代表这段信息,把它储存起来。
这就是过度简化。
「知道的幻觉」也是一种过度简化。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时,大脑正在忙着「理解」它,这时,大脑就会进入一个高耗能的状态。
这个状态对大脑来说是不舒服的。为了从高耗能返回到低耗能状态,大脑就会倾向于给它下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从而告诉自己:
我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了,不需要再浪费资源去想了。
我们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成为我们「心智世界」的一部分。大脑正是凭借着心智世界,来理解外部的真实世界。
那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当它跟心智世界产生冲突时,大脑就会怎么样呢?
从一个「已知」的稳定状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不稳定状态。
稳定和节能,是大脑的基本需求。因此,大脑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心智世界中已有的信息」来进行解释。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大脑陷入混乱,减少外部信息对我们心智世界的冲击。
因此,「知道的幻觉」和过度简化,本质上,是大脑为了节能和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防卫机制。
所以,我才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它本质上是低效的,不利于你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知识。
大脑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是在训练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试着纠正自己,让自己面对新的知识,能保持更充足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不要让这个习惯,继续阻碍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