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用八零后、九零后称呼一代人,而韩国人喜欢用二十代、三十代称呼一个年龄段的人。窃以为,两种划分方式都很好。用时代划分人,因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具有那个年代的烙印;而用年龄划分人,则因为每一个经历这个年纪的人又会有这个年纪的共同点。
记得在自己二十岁上下时,当听说哪个大姐已经三十多岁时,姑娘们都会惊呼“哇,都30多啦,好老啊!”对于那个年纪的姑娘,恨不得给三十岁以上的女人都贴上“大妈”的标签,扔进兵马俑的1号坑里。30似乎就是一个年轻与老的分界线,所以年轻的姑娘们都惧怕上了30。
接纳现在的自己
对年龄增长的惧怕确实是女人心中难以纾解的心结。有次跟一个40多岁的姐姐聊天,她是个很低调谦和的女士。不知聊起哪茬了,她打开自己的手机让我看她穿着旗袍的照片,偷偷地好像怕被别人看到似的。我一边看一边惊呼,“姐姐,你很适合穿旗袍啊,衬出你身条很好。”她有种被夸赞后的受宠若惊,脸上掠过一丝羞赧,“哪有哪有,可惜人老了,再打扮也不如你们好看了。”我想她应该是很喜欢自己的样子,但因为年龄,会对秀照片有所顾虑和不自信。我说,“你不能这么想啊。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20岁、30岁、40岁的女人,穿旗袍时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40岁有40岁的成熟典雅,这种风韵是20岁的人怎么也穿不出来的感觉。”
时光流逝,岁月无痕,蓦地发现,自己竟也站在了二十代的尾巴,三十代的起点上。原本设想到了这岁数人应该会焦虑自己在变老,而真正到了,却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像的那么脆弱,年龄越大,心却越坦然。
前段时间有部很火的电影《重返二十岁》,七十岁的老奶奶回到自己二十岁的模样,重拾年轻梦想,找回爱情亲情的故事。当时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可能真的是被演员的演技打动,垂垂暮年回忆过去悲凉复杂的心境,重拾青春梦想时点燃的激情,总有一两个场景,它定会触碰到你内心深处的柔软,流淌着她,映照着你。观影后我就极力推荐小伙伴们看这部电影。当时有人还问我,“如果让你回到二十岁,你会怎样?”我已经记不得我当时怎么回答了,其实大家也都当一个乐子看,时光不会倒流,人生没有假如。
真让你回到二十岁,你会像电影里那样开始崭新的人生吗?我想真的未必。回想自己的二十代初的岁月,满满的都是懵懂彷徨的记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找不到未来的目标与方向,会傻乎乎的随波逐流,会动不动耍耍公主脾气,用一万倍的放大镜紧盯别人的缺点,却唯独不会反省自己。青春于我,“就是一段肉体上的流光溢彩但精神上的苍白空虚。”
这种空虚感似乎一直伴随着青春的前半段。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只记得有一年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可能有些人会对这类鸡汤似的图书不屑一顾,但在当时,在我把生活活成一团浆糊的当时,书中的很多话却真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懂得了反思。“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动你时,记得,要往内看。……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也许这样类似的话我们平时会看见许多,但只有那一次,我走心地去琢磨了,联想到很多的过往,突然有了一番顿悟。大概是从那以后,我对人生会多一份的思考,会换个角度看待与处理我所碰到的事情。而当你将心胸打开,将视野放宽去面对和处理问题时,你会发现,人自然会多一份的淡定与从容。
回到之前那个假设,就算给了我二十岁的韶华,那时的我却并没有配得上这青春年岁的智识和能力。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人能活成“永远的尹雪艳”,也没有人能抵挡住流年,芳龄永继。二十岁姑娘满溢的胶原蛋白,固然让人羡慕,但真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下。就算年岁变老,现在的我却活得越来越像我期望中的自己。
天使爱美丽
我喜欢一本杂志,叫《悦己》。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在我看来,它虽然花哨,但并不是只教女人穿衣打扮贩卖奢侈价值观的粗浅读物。在这本杂志里,我读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风貌,一种引领女性活出自己,愉悦自己的价值引领。
外表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其实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东西。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父母灌输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读书,别的一切对美的追求与渴望都是成长的歪枝旁叶,不被认可。这种价值观其实从中国长年不变的校服样式上就能一斑窥豹。肥大的款式就是为了抹煞个体的差异,寻求朴素的社会认同。所以我笃定地艰苦朴素了20多年。
以前的我对“外貌协会”的人会抱着表面鄙夷其实酸葡萄的心理,总觉得那样的人太肤浅。回过头来再想,其实粗浅的是我自己。有句话说的好,性格写在脸上;人品刻在眼里;生活方式显现在身材上;情绪起伏表露于声音里;家教看站姿;审美看衣服;层次看鞋子;投不投缘,吃一顿饭就能知道。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以貌取人。你以为长的漂亮的人都只是虚有外表?那真是大错特错了。人们能看见的也许只是外表,却看不到外表之外,美女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当你抱着一堆垃圾食品没日没夜地观看肥皂剧时,别的姑娘却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当你对着韩剧里的长腿欧巴犯着花痴,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够好时,别的姑娘却辗转于各类培训班提升着自己。
有一个女明星叫袁姗姗,认识她,不是因为她演戏多出名,而是因为她是网络世界的“黑姑娘”。自从出道,网上各类黑她的传言就没有停止。“长相丑、演技差,却总是演女一号”……我其实对她并不关注,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在TED的一次演讲,让我对她有了一次新的认知。面对网络的流言蜚语无故乱骂,不经历过,一般人其实想像不到它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许多韩国明星都曾因忍受不了网络语言的中伤而自杀。而对于袁姗姗,一个只有20几岁的年青姑娘来说,受伤害程度可想而知。但袁姗姗说,“震惊之余,让自己尽快从虚拟的世界中挣脱出来是我唯一的出路。”所以,她发出了“爱的骂骂”,你在微博上骂上一条,我就认捐五毛,骂的越多,捐的越多,这些钱都全部用来做公益事业。除此之外,她整天泡在健身房里健身,网络上的那些谩骂,她甚至没有时间理会,因为有这个时间她还需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功逆袭的“马甲线”女神重新站在了公众的视野,满满的正能量。
美女都是狠角色。记得范冰冰曾经说过,“我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女神之路想必也是要披荆斩棘,才会到达铺满鲜花的山顶。童星出身的娜塔丽·波特曼不仅拥有迷人的外表,她还是哈佛的学霸,她成功拿下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仍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演员,她还去当导演,做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说,“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美,比你拼,而你永远不知道她有多努力,不知道她为了完美付出了多少。”
所以,你没有理由不努力。在这个看脸的年代,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金玉般的内心。外表同你的内心一样重要,它的名字绝不是叫做“肤浅”。
美女分两种,一种是天生丽质,一种是后天精良。你是天生丽质姑娘吗?反正我不是。我有太多让我自卑的先天因素,在很长的时间里都盘绕心头,排解不开。可是现在,我却越来越能接受平凡的自己。天生丽质固然让人羡慕,但再好的容貌也无法高枕无忧地面对岁月神偷,衰老终会悄悄地爬上眉梢头。“美貌就像才华一样,有些人天赋异禀,却并不懂得珍惜;有些人天资平平,却懂得苦心经营,在付出大量的汗水后,极有可能变得脱颖而出。”所以,就算资质平庸,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三十岁之前的美貌是父母给予,而三十岁之后的容貌却靠后天养成。岁月带走的,必然也会用其它方式补偿给你,比如阅历,比如智慧,比如那一份淡然的气质,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你的个人努力。
所以,姑娘们,请多给自己一些信心,这个世界能有多美好,取决于我们有多爱自己。因为你如此美丽,因为你可爱至极,你值得遇见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记得罗胖说,自己有个同事最近生了一女儿,让罗胖帮忙起名。罗胖想了一个晚上,建议叫“见嘉”,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这个女孩子将来总能遇见这个世界的美好,二是有如她的名字一样拥有“渐入佳境”的人生。不知道这个同事最后有没有采纳罗胖的建议,倒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的寓意,这应该是一个长辈给予晚辈女孩子的最好寄望。
都说穷养儿,富养女。我理解富养的意思决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裕,还应该是让女孩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丰富她的精神世界,培养她的高贵气质,优雅而知性,聪慧而独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孩幸福,而这种幸福感除了来源于给予女孩爱的滋养,还源自女孩对美的感知力。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可以让女孩的生活更有情趣,情感也更加丰富。
美无处不在,建筑、工艺、美术、文学、音乐、戏剧、服饰、美食……我想正是人类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有我们今天大千世界诸多美好的事物。而要获得鉴赏美的能力,则需要多阅读、多行走、多见识,当然还要多领悟。
最近读了苏雪林自传性长篇小说《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为纪念母亲而写。以醒秋为主线,讲述她在法国读书、行走的经历,这也是一部饱蘸深情描写爱的小说,亲情、友情、爱情,无不构成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醒秋身处艺术的国度,也有很多接触美的机会,这里不仅有文化之美,也有艺术之美、风景之美,更有人性之美(法国友人的宗教博爱精神),这种爱美的情感,“是她性灵中最美丽的花,她要让她好好地发荣滋长,不愿置它于冰天雪窖使它枯萎”,这些美滋润着醒秋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醒秋,乃至改造了她的性情和价值观(醒秋最后信了基督教)。
王潇语:“所谓工作,不一定只有坐在桌子电脑前才是工作,去追求丰富的生命体验某种意义上也是工作:你喝过的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听过的每一曲乐章……你在用全部生命的精华工作,并将其化成为每一页的PPT,每一句方案,每一场活动。眼界是你与别的同事质的区别。”
所以,姑娘们,用一双时刻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尽情地去感受这世界每一寸的真实与美好吧,生活会因你的热爱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婚姻是一件小事
这个年纪的人会遇到的困扰之一,就是绕不开的被人“催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人似乎普遍怀有一颗忧国忧民忧婚姻的心,你不结婚,Ta会比你还着急。每次都是被讨论的人如坐针毡,发起讨论的局高潮迭起。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人人都着急让别人进入一段婚姻的关系,可谁又真正想明白了婚姻究竟是个怎样的东西?
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事。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几幅图表达了一个人寻找另一半的过程。大概的内容是:一个人最初是一个三角形,它遇见过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可是无论跟哪个图形搭配,总是有能够契合的部分,但也有因各自棱角不同,无论如何都无法咬合在一起的部分,三角形只好无奈的“滚”开。它越往前“滚”,棱角越被磨掉一分。三角形走过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直到最后,三角形被磨成了一个圆,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它发现它可以与很多图形相匹配,它成了“百搭”的圆。记得我以前的日记里也谈到过“爱的能力”这个话题。被人爱很容易,但懂得如何爱人,却是不可多得的智慧与能力。当一个人能够成为爱的闪闪发光体的时候,Ta就会成为那个“百搭”的圆,也就拥有了经营婚姻关系的主导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跟另一个人结婚,不如说是跟一个不断会调整自我的自己结婚,调整的能力与幅度引导最后的结局。
高圆圆快要结婚前,曾有记者问她如何看待结婚。她回答,“结婚其实并不是发生在两人领证的那一刻,而是自己在心里决定了要和那个人结婚。”我深以为然,发展一种进入婚姻状态的成熟心理其实比领证本身更重要。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而成年人的概念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法律规定,更是指心理上的成熟,也就是经营婚姻关系的爱的能力。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
婚姻也是两个人的事情。使人走进婚姻关系的因素其实有很多,不仅仅有每个人的自我调适,也有两个人的情感“档期”。你可能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也可能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但最终这些人会与你擦身而过。而最后与你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定是彼此“档期”最合拍的人。想起了张爱玲的那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所以说,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这世上你可能喜欢过别人,同时也被很多的别人喜欢着,但与你“档期”合适,愿意跟你结婚,一辈子待你好的人并不多。所以,对自己那个最合拍的搭档一定要好好珍惜。
婚姻,其实不过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种相互较量彼此调适的状态调整。和吃饭、睡觉、呼吸不同,它不是人的必需品。“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所以,结了婚的人请好好珍惜和经营爱的关系。没结婚的人也真的不用着急,踏踏实实提升自身爱的能力,成为更强大的自己,终有一天,你会遇上自己的最佳“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