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园林玩家兼园林节目主持人蒙提·唐在其节目中对新加坡的城市花园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些泛泛的环境绿化而已,够不上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园林环境。对于人文修养不够的人而言,难以区分泛泛的环境绿化与精彩的、高端的园林设计有什么不同,但内行一看,就知道那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的不同,犹如精妙的书法作品与电脑字体之间的不同。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因为开始免票,我于是乎去看了看。不出所料,颇感失望。整个园区极其庞大,虽不乏有个别的可赏的小造景,但总的说来,无非是某种泛泛的、符号化的绿化景观,实在是没有必要占据如此大的面积、投入如此大的经费、来讨好一般游客的景观猎奇需要。它实在是难入如蒙提·唐这样的资深园林玩家的法眼。
近些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的“大词”下,修造了无数占地面积浩大的园林景观。对于总是岁月静好,不愁吃穿的人们而言,这肯定是好事,至少多了太多可以去散步、晨练的去处。但有心的人不免会想:这些占地面积堪称浩大的公园曾经是多少底层人的低成本生计所在,他们现在都去了哪?以何为业?是否他们的生活已然升级换代、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呢?这个问题实在是不敢深想。浩大规模的公园,除了解决为数不多的人的就业,实在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当然,这些公园也并非不可能由于用途与经营方式的调整而给当地底层人带来就业,但目前看来,实在是癞蛤蟆吃豇豆——— 悬。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远离市区四十公里,虽地铁可通,但来此游览的人不多。场内经营饮食或纪念品的摊点很少。给人以十分萧条的印象。仅就景观价值而言,除了北京园、成都园、太原园给人一种建筑物制作精致之感,大多园区,基本属于粗制滥造。对于那些对外环境设计有着较高品味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浪费资源。如果说,这个世园会之建造被有关方面预期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的话,这张“名片”上可以说直接写上了“没有文化”四个字。
或许,整个园区的策划,在基本理念上就错了。许多的小空间的名头被赋予了许多的城市。但许多小空间实在没能足以代表它们所代表的城市的文化以及设计高度。与其将这些空间分派给各个城市,不如分派给那些海内外著名的外环境设计师及其团队,让他们充分展示其设计才能及其美学主张。这样一来,来此游园的人,观赏的将是高水准的外环境设计,而非一般泛泛的、到处可见的造景。至少,出于海内外著名的外环境设计师及其团队的设计作品,是有美学高度与文献价值的,它足以让来此学习园林设计的人驻足良久,获益良多,因而有着长久保存、不可拆毁的文物价值。
一个地处偏远面积不大的山中寺庙总能持续地吸引香客的朝拜,乃是因为庙里有“佛”。一个人造景观足以持久的吸引游客,也必须有它的“佛”———也就是深厚的人文积淀。深厚的人文积淀,是环境设计的“主人”。比如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它们足以吸引人的,不是泛泛的“景观”,乃是历史传承、是“文化气场”。然而深厚的人文积淀,绝非当前的这种快餐式造景所能自带。它基于总体性的优良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决策者的人文修养。显然,我们当下的社会,这二者都是极其缺乏的。我们的社会不乏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的高超的搞事能力,但在指导思想与美学高度上,却严重缺乏让足以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得以出现的决策人才。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一个非人文导向的、急功近利的时代风潮下,我们在技术的、物质的层面搞出的关乎人文展示的浩大工程,到头来总是证明在人文的高度上不过是自打耳光而已。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