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制服”,总是会想到湛蓝的警服、橄榄绿的军服、白衣天使的医护服等等。从小我就一个梦想,那就是穿上一身制服,或像女警、女兵一样英姿飒爽,或像白衣天使一样救死扶伤,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无缘于制服的我总是对制服有着别样执念情怀!
2020年春节注定是特殊的,新冠疫情爆发,全国陷入恐慌,一时间医生护士成了一线的战士,警察、城管成了看守卡扣的卫士,对于我这样不是一线单位的同志,也有了一个重要身份——陶都先锋志愿者,我也光荣地穿上属于我的“制服”:红色志愿者马甲!
3月2日,我又一次去属地荆溪社区执勤,这次被分配在荆溪新村。早上8点半到岗,同班的还有其他三个单位的党员同志,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大家都很默契地穿戴好装备,前往小区门口执勤。社区一社工告知我们,荆溪新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有55幢房子,现有居民3000多人,老年人居多,所以这次我们的一个新任务就是帮大妈大爷注册锡康码。还未到岗,就看到社区志愿者鲁芬大阿姨已经手提一只额温枪站在小区门口,随时对来往的人员喊停,举“枪”,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告知温度。看到我们过来,急忙打招呼,“快来快来,这里好多人没有锡康码,赶紧来帮着注册。”鲁阿姨是一名五星级志愿者,这次疫情期间,定点定岗在荆溪新村,每天7点多买完菜就过来上岗,中午回家烧个饭简单吃口就继续过来执勤,一呆就是一下午,一站就是一天,一做就是一个月,如果不是认识,可能都猜不出她已经75岁了,眼下依然精神抖擞,笑容满面。
我们跟了上去,开启一天的注册工作,注册完一个,申领一个,社区同事带着去打印,这样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方便老年人使用。
注册期间,时不时有居民发牢骚,“每天问注册没,每天要扫码,每天量体温……”重复再重复,同样来执勤的志愿者小许是个90后姑娘,性格活泼开朗的她耐心地给居民做好解释工作,“阿姨,您再等等,一会就好啊!”“叔叔,谢谢您的耐心等待和支持”“阿姨,有了这个码,你去超市、菜场买东西就方便啦”……从她身边走过的大妈大爷都乐呵呵地进去,一个劲夸这个志愿者有礼貌,有耐心。
就这样注册了一段时间,高峰期过去,我和志愿者小盛,背上一个小喇叭,进小区当宣传卫士,穿上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行走在小区,此刻颇有红卫兵巡查的感觉,听着喇叭里传来的“返乡离乡要报告、自我防护要加强……”,时不时有大妈大爷闻声望来,一位没戴口罩的大妈看到我们走来:“哎呀,忘了戴口罩,我回去拿,志愿者同志,你们辛苦啦!”这一声突如其来的感谢,我和同事对视会心一笑,又看了下自己这身红马甲,志愿者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标识。
走了一圈,我们继续回到小区门口,这时看到社区志愿者陶鑫在追逐一辆电瓶车,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正打算跟上去看看,看着陶鑫略带一些气呼呼的小表情走来,原来,刚刚那个骑电瓶车的是居家隔离户的男主人,虽然带着口罩,但是陶鑫一眼就看出他了,跑上前去叮嘱了几句。我们开玩笑道,还真是拼命三郎!他一个嘟囔:穿着志愿者马甲,守在这里,就得出一份力。
的确,穿上志愿者马甲,守在这里,就有一份职责!不能上一线救死扶伤,不能去重要卡口守卫,那就守护一方小区的平安!我们学术并不专业,但是我们却很敬业;我们彼此并不熟悉,但是我们却很热情;我们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我们依然很执念。因为我们穿了特殊的“制服”,穿上志愿者马甲的那一刻,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就获得一份特殊的使命和责任!一名志愿者就是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却是最坚固的基础。一名志愿者就是一滴水,涓滴成河,静水深流,汇聚成我们战胜疫情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冬日中午的太阳格外温暖,阳光洒在鲜红的志愿者马甲上,特别地明亮,这一抹抹志愿红将会继续耀眼下去,冬天不会太久,春天终将到来,一起等待穿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