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一份工作,有人在工作一两年之后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有的人却还在原地不停的踏步,徘徊不前。
这样的例子在通用的知识型或者经验型的领域(运营,hr,AE)的工作当中尤为的凸显。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通用型或者知识型工作(例如运营,管培生,hr,AE)等,这一类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入门门槛不高,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类型的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做的东西很多,很杂,往往会让人感觉学习不到东西,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份工作的价值到底何在,有何意义,自己也找不到成就感。
逐渐的陷入这种困境的工作者就会迷失感觉找不到方向,也许接下来会跳槽,也许会被这种感觉上可有可的工作消磨自己的激情,变得行尸走肉一般,每天只是按例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可。
按照这样的状态在这种岗位上工作,不论混多少年,自身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成长,被代替性依旧很强。
但是有些人也是以同样的起点坐着同样的工作,却为何能够在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从量变产生质变。
要知道从这些岗位上来的市场营销总监,运营总监,行政总监,执行总监等可都是从这些基础的岗位上起来的啊
那么这两种让你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是勤奋努力的程度?
不一定,两年前我在广告公司做AE的时候,我也很勤奋很努力,可是我还是真的感觉不到我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什么东西,然后就在这个岗位上耗光了我对广告行业所有的激情。
可是为何有些人却能够从同样的岗位上从最基础的AE开始到AM最后到执行总监?
从那之后经过了很多的折腾,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的如今终于算是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两种人出现这样的差距其实在努力程度上并不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是他们看待工作的方式或者是叫做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通常第一种人的原地踏步过程是这样的:刚开始激情满满,慢慢的发现怎么每天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啊,感觉学不到的东西,自己则工作任何一个人来随随便便熟悉两三天都可以做,我改怎么办。心里很着急,想去学点新东西,或者想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可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很难从眼前的琐碎的事情当中梳理出头绪,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应该怎么样去提升。然后整个人陷入了焦虑当中,要么跳槽换新工作,要么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消磨激情。
那么第二种能够从这种工作当中脱引而出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眼前的这个工作和手中所处理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所在。
举个例子来说明怎么样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这么一件事情。
例如你的工作是一个客服运营:
一般人的工作状态可能是这样的:
把客服入口放到产品或网站上,然后,有人来找就应一下按部就班解答一下问题,没人来找就等着耗着,偶尔可能搞个抽奖交个差,嗯,完事了。
只是纯粹的做着纯执行的工作,别人交给你什么,就做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做完完事儿。这样的工作状态无论在这种岗位上做多久都不会有进步。
另外一种人的状态和工作的角度是这样的:
把“客服”看做是整个用户体验链条上的一部分,甚至是整个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个逻辑下,你的任务可能是借助客服这里所得到的用户反馈去反推你们产品、服务上的一些潜在问题,又或者是要挖空心思要给用户制造出来一些“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并想尽办法促使他们愿意帮助你去把更多跟你产品有关的信息分享传播出去。
在这种工作思维下他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情:
客户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这个工作在整个环节当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从这项工作上可以提出哪些意见能够让全局目的,全局产品变得更好,在现存的工作流程上有没有什么值得改善的地方,要达到这个工作既有的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如果你是广告公司的AE,你可能很大一部分是作者这样的工作,每天写brief,整理需求、和设计师对稿这里logo应该大一点,哪里颜色应该深一点。这样的工作坐久了真的会让人觉得,我到底是到这里来干嘛的,是过来打杂的嘛?我在这里真的能够学到东西吗?
如果我们在面对这种类型的工作的时候停留在了这个角度里面就很危险了。
这个时候可以试着转换角度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更深一步的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这里的这个brief中客户他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做这个活动的真正背景和理由是什么,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我是不是能够想提出一个更加适合这个背景的活动?
把自己手中接触到的不同的客户在他们什么情况下提出了什么样的需求归纳整理做成一个资料库,然后分析数据结果,也许会得到更加不一样的东西。
在和设计师对稿子logo在大一点,logo在往左边一遍,颜色在稍微深一点。
其实这些东西说实话在出稿面向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真的不太会在意你这些东西(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东西一点也不重要),logo是不是在大一点,颜色是不是在深一点。
消费者在意的是你的这组稿子表达的方式能否吸引到他,你通过稿子传递的理念能不能够打动他。这才是真实有效的东西。如果在大方向上整个稿子传递出来的只是一中自嗨型的东西,可能无论你的logo放的再大对消费者也不会起到任何的吸引作用。
如果我们在和设计师对稿的时候能够和设计师一起交流思考一下这个稿子的表现形式,传达的里面是不是能够更好的触动消费者?
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目前的工作在整理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此来反思自己的工作有哪些地方改善之后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杂乱的工作当中理出头绪,更近一步。
以上,希望今天的东西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