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宝游完泳回来路上说肚子饿了,要买马路边的菠萝吃,因为这周已买了4次(约定是每周2次),所以我没答应,他开始哭闹,坐在电动车很生气地左右摇晃,一直嚷嚷着要买菠萝吃,没有收到妈妈的同意,干脆把电动车关了钥匙拔下来,这个过程朋友都看在了眼里,她给我的建议是孩子在3、4岁时开始任性,要打,这样才能管住他,不然大了就根本管不了了。她的孩子就是在幼儿园阶段经常被打,规则都说的很清楚,孩子很明白破坏规则的后果,所以现在很好带。很快小宝闹累了就睡着了(中午没睡,我觉得他是累了困了才闹情绪)。
第二天我们游完泳结束,换好衣服出来,碰到教练,教练看着小宝说:听说你昨晚很大的脾气,妈妈不给你买东西就又哭又闹,还拔掉电动车钥匙,你不可以这样啊!我一听,心中有一丝不悦,心想这点事朋友为啥要告诉教练呢?(我猜想是朋友告诉的教练,并没有求证)是为了显示自己很会教孩子吗?教练接着转向我说:“孩子这样,你要打,不能让他这么任性,不然以后你怎么管,要狠得下心。李玫瑾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那些犯罪的青少年都是家里管不住,从小没管好的。”我有点不爽,回说:“教练,他是困了想睡觉才闹脾气。”教练没说话,离开了。我心里有了对话:“这是咋啦?咋大家都来教我怎么带孩子呢?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困了闹脾气不是挺正常的吗?为什么一定要打呢?我又不赞同李玫瑾,难道我真的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我真的太纵容孩子了吗?
这件事情我的情绪变化主要来源于:1. 朋友和教练对我的建议让我感觉到自己被指责,不被认可,我不行,我没有带好孩子,这种自我否定让我沮丧。我理解他们的初心是好的。2.朋友把这件事告诉教练,让我觉得不舒服,不舒服在于认为朋友想出我丑,抬高自己。这个点背后的情绪还是出于自我否定。
我不认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定要打,当然规则一定是需要的,偶尔打孩子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