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王阳明升到了二品。而这条喜讯到了的同时,也有他又被命要去平乱的消息,而王阳明紧接着又上了一份请求回家奏书,但是没有被允许。而这其实也有好几条选择,首先就是,因为自己病入膏盲,所以可以选择不去,而他一开始也是这样选择的,只不过没有被允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阳明会这样选择呢?这个问题我们先存疑,那么另一种选择其实就是为了百姓,为了他的圣贤之梦了。之后,王阳明在57岁的时候,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终于把乱平了下来,而这些叛乱的人一看见王阳明和他的军队,远远的过来,就已经正在商量投降的事情了,他们也知道朝廷没有一定要杀死他们才算结束,于是就日夜盼望王阳明赶紧过来把我们收了。而等到王阳明过来的时候,他也首先下令给他们说,如果你们诚心归顺的话,那你们必将留下你们的命,而这些叛军头目收到了这些消息,于是,叛军中欢声雷动,于是,叛军首领就自己把自己绑了起来,在城前让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的就擒拿了他们。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他们在王阳明的军队中过来的时候就直接准备投降呢?为什么他们要投降却还要起义呢?其实这就体现出王阳明他为人处事的做法,以及那些朝廷们的区别了,王阳明所平乱,他考虑的本质是达天下,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就是生路,因为这些人们都是活不下去才起义的,所以这就表明了朝廷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生路可言的,所以才要起义,而王阳明来了之后,对他们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条生路。
那为什么这相当于一条生路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王阳明,他所,创立的心学可不只是那一个个小伎俩,比如说平宁王时的各种离间计什么的,他可不是靠这些就成为圣贤的这些术,归根结底是由道在上面的,而如果没有这些只有术,那就非常危险,王阳明的道他的背后,其实就是成为圣人,也就是去外推,去治国,平天下,而他有了这些,再加上这些术,其实就可以做到所谓的仁者无敌,但这种仁者无敌,并不是说刀枪不入,他也不会死,其实这样是错的,这种仁者无敌,指的是在性的上面,去求到了尽头,就像王阳明这样,这样其实就可以做到所谓的仁者无敌,也就是有术的同时有道在上面。那之后,王阳明做的事也把他所要做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那就是他在乱了的地方之后,兴建了学校,真正做到了庶之富之教之。
同时,王阳明也感受到了大限将至,于是就再次上书大意,其实就是说我不断的去平乱,在南方这边,而且水土不服,有很多上吐下泻,并且咳嗽的毛病,而在没事的途中,有了休息也服了医药,但是却不能改变而,现在我也只能做着小周来不断的去评论我的志向,其实就是去报国而有陛下您的赏识也是我一身的粉身碎骨的荣幸,而我现在如果活了下来之后就能更好的报效国家。但是这一番这么委婉和卑微的书信上学,竟然没有收到回信,其实王安明这种话并不是他真心的所想,因为他现在57岁,并且有了如此之严重的疾病,那么他其实自己也知道大限将至,所以也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那么他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多活一会儿,保存性命吗?那么,王阳明为什么又说报效国家是自己的第一志向?其实第二个问题很好解决,那么就是为了皇帝的客套话,而他真正的志向其实就是圣贤制,我们已经强调了很多次了。那么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他为什么要上书?想要回家养病呢?其实我们看之前王阳明的上书就能看出来,王阳明之前的上书想要回家其实都是为了家人,因为他自己也悟出孝道,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所以她在母亲病重,祖母去世和母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也上了书,想要回家,但是朝廷却并没有允许。那么这一次,王阳明其实也没有为了圣贤梦,而为了自己的身体,这时候他的身体正处穷途末路。而当时距离他去去世,其实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时候他已经平了乱,他的姓其实已经近了,所以他就想为了家人们以及自己死后能安葬在故土。
但是朝廷却没有允许,并且要求他继续去评论,而他当时已经只能半卧在一条小舟上,不断的咳嗽,而且是那种喘不上气来的,随时给人一种要死的感觉,而这时有一个已经当上了一个不算小的官员的弟子来见先生。而先生在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却并没有着急忙慌的说我要死了,赶紧给我的遗产分一下什么的,却问这个弟子最近学的怎么样?而这个弟子也是十分聪慧,于是就以自己当时正在当官的一些作为给先生回答了。而王阳明在三天晚上之后就再次照了这个弟子,并且说我马上就要离去了,而弟子的累就悄然泪下,并且问先生有何遗言,而先生却在这种痛苦以及紧要的关头,却微笑着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先生之后便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弟子在异乡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当时的一些市和民都来沿途拜见,声势可谓十分浩大,就像拜葬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那为什么别人在留遗言的时候可能都会留下自己的遗憾?而先生却没有遗憾呢,因为圣贤之志分为内外两个层面,而对于内先生的性已经尽了。他这一辈子不断按照这良知来行事,也就是由心而发。而对于外他也尽了性,同时命也无法把握,也就没有遗憾。
对于我们而言,先生实现了他的圣贤之志,因为从立功立德,立言圣贤三不朽来讲,他都实现了。但是对于先生而言,其实并没有实现,虽然性近了,但是命依然在那里,实没实现,依然由天来决定,所以说这也无法实现。其实,结合当时的视角来看,有这样的君主独裁的制度,其实没有实现是很正常的,而当时的人没有误导,也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谁也不可能开天眼。在这样的固化思想之下,先生做的已经是我们无法所及的高度,而之后的开三统也是经过了几十代人的不断思考才悟出来的。所以先生一辈子在用良知不断的由心去做事,尽了性,也就没有遗憾,所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么我呢?有些事情我其实能够感觉到自己没有拼尽全力,但就是不断的在去想着,就这样吧,就这样吧,但是如果我在这一秒就去世,我在前一秒得知自己要去世,我也会有很多遗憾,并不能像先生一样做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性尽了,所以我们为何不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到知行合一,去不断的由良心而发呢?就比如现在,我超时了,四分钟没有写完文章,而在这44分钟之时,我并没有尽到自己的性,所以我在之后就要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这个丢失的行为。而每天反省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可以让我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尽自己的全力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也能去反省,不断的改进。最终才能做到像先生那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