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日记,太长。
今天,来个短的。
前几天和几个在简书写文章青年作家的一起讨论。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写文章一定要写鸡汤。
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为啥?
因为他们的粉丝比我多,赞赏比我多,经常在首页能看到他们。
这些能代表就是权威吗?
都是权威,也都不是权威。
无所谓,因为没人会在乎这些,反正好看就行!
为什么现在转发「心灵鸡汤」是很多人的日常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主流。
起码是大众认可的口味。
今天我也鸡汤一把。
不久前,我的一名前同事在公司群里,发了这样一个故事:
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先生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用他独到的“电梯理论”,阐述了他对于员工的评价标准。
严老板的办公室在公司大厦的10楼,他在每天上楼等电梯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有一些员工和他一起等电梯,就在这每天的电梯时间里,他从中发现自己的员工一般分为三等。
第三等员工,是他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可能注定碌碌无为一辈子,这种员工也是最多的。他们往往是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按下了自己要到达的楼层,比如5层,然后帮老总按下10层,等电梯先到达5层后,自己下去,电梯继续上行。
严老板认为,这种员工不知道老板的时间要比他重要,不会替老板着想,只顾自己。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
第二等员工,是他认为有发展前途,但终究成不了人上人。这种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等到达10层后,看着老总下去。自己再按5层往下走。
他认为,老板不知道你是为了节省老板的时间,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种员工知道为老板着想,但不会替自己考虑,不会表现自己,往往将自己埋没。因此,即使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恐怕也不会有大作为。
第一等员工,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塑造为领导的人,属于人中极品。但这种人少之又少,那就是这种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后,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但当电梯过了5层,继续往10楼上行的时候,再按下5层,等到达10层,老总下去。自己随电梯往下走。
他认为,这种员工虽然比第二等员工,仅多考虑了一点,但就是这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种员工既为老板考虑,也为自己考虑,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及时的表现给自己的上司看,效果非常好。因此,可断定为这种员工可成为人上人。
严介和先生最后总结到,评价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有能耐,真的可以在公司出类拔粹,除学历、业绩等硬指标外,一些在生活中的细节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其实“电梯理论”的例子只是他识人的各种细节的其中之一,通过各种多样的综合因素来判断一个人,是严老板每天工作内容之一。
这个故事 2007 年就开始在网上传,成为了很多媒体、企业教育员工的范本。
事实上,这是一个教坏人的故事,一个人如果天天想方设法拍老板马屁,不务正业,到头来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价值。而一个企业的老板以这种维度来衡量员工,到头来只能沦为段子手。
所以,电梯里的老板也分三种:
1、进去就想公事的,这种勤奋努力,可以做成盈利公司。
2、进去就多花时间认识员工,关心员工,一方面了解公司业务,一方面树立自己真诚亲民形象的,这种有人格魅力的,可以做成上市公司。
3、进去就观察谁按几楼,谁拍马屁,谁精打细算,而且还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甚至期望别人牺牲自己,为了省老板几秒钟。不但如此,还脸皮够厚,写成管理理论,这种公司最后会倒闭,老板沦为段子手。
以上这段文字并不是我原创,但你在网上不会找到,原创者是我在某 VC 机构工作时的李老板(提示:来自台湾的李老师),我大概整理出来的。
下一次,当有人认为你没有把老板伺候好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告诉他,你是来做事而不是伺候人的,而老板,是要让公司发展得更好更大,不是花时间看单个员工的细节表现。
尤其是在创业公司。
还有,别相信那些流传甚广的心灵鸡汤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