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植物吞吐了一晚上的二氧化碳后,人们纷纷出门上班,践行自己人生中漫长的原始积累,匆忙奔碌于马路天桥地铁,人潮和信息光速涌动于每条路线和设备。
从上至下看,交错纵横,却又毫不相干,感叹于人类杰作的同时,想到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会有一种卑微和自豪的矛盾情绪。
以前有诗人传诵爱与美好,现在也有,只是诗人不再是世人重点关注的对象了,因为人们发现好像音乐更适合一些。
一直都很庆幸有音乐,可以在清晨睁眼的时候,通勤或下班的时候,远行或归乡的时候,快乐或悲伤的时候陪伴在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身边。
其实理智下来想想,现在之所以诗歌没那么的流行,是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上升了吧,相距千里,也不过一天之瞬便可到达,相距万里,也可以随时看到听到,多元的选择和丰富的资源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才华不会被埋没,欲望也不会无处发泄。
单纯靠诗歌去打动人心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也应该很容易被打动吧。
从前慢啊,从前什么都慢,可以抱着一本书,放上一杯茶,坐在有阳光洒进的飘窗上,一边琢磨着瓜子的香味,一边琢磨着书中的人儿,出神的度过一个平淡的下午。
而现在平淡的下午,我都是靠着游戏度过,输了可气可叹,赢了也没有太多成就感,却无数次在"无人斗其乐无穷"的心态中进入游戏,然后独自在综艺电影电视剧中熬过游戏之后,一天中剩下一大半时间里的空虚感。
"在玩游戏呀""在看电影呀""在睡觉呀"
每次百无聊赖中,晃悠路过室友房间,看他也跟我一样,也就安心多了,就像两个人一起孤独就不是孤独的错觉效应。
我不喜欢出门,不是因为我爱宅,我爱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而是我知道出去了也不过在茫然中求索罢了。你走过无数的街道后,会发现风景都是相似的。
奶茶店和小吃店,匆忙的路人和漫步的情侣,三五成群的少年少女蹦蹦跳跳,眉头紧锁的中年人,劣质西装的销售人员,千人千面现在似乎也不太适合现代社会了,哪怕有鬼斧神工的修图技巧,也难以修走那些人的快乐或忧愁。
要想享受世界,我不妨在房间里电脑前享受低成本的快乐。
游戏、音乐、小说、工资、奖项……人们总在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中不断前行,马洛斯需求理论果然是真理,所以我理解那些放弃世界的人,也放弃了生存的欲望。
人们在感受完低成本的快乐和满足后,会去追求更大的刺激,读过蜀道难于上青天的人,会不屑于回头看曲项向天歌,赚过5K工资的人,不屑去做3K的工作,你感受过好音乐,便不会去听学猫叫,你倾心于文艺电影,自然不会去追狗血剧。
但审美差异,不是高低有别,只是单纯的需求层次不同。
你看,我们讨论着行业,讨论着国情和风景,讨论着正版游戏和电影,而更多的人关心什么时候能多赚一百块钱,今天晚些去买菜,会不会便宜一点,上周去过的服装店兼职,这周还能不能去。
每个人都想改变现状,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改变,所以大环境相对静止。
我羡慕那些靠着热爱或者的人,就像那年泡在画室的我,我曾经以为那是热爱,可当看到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消遣后,好像它也不重要了,时至今日,我已经两年没动过笔了,原因很简单,太多事情可以消遣,静不下来。
断舍离曾一度成为潮流,人们的思维被代入了另一个维度,似乎只要简单,就可以返璞归真,就像看到成功者有钱,于是觉得有钱就是成功。
对面工位最爱买买买的小姐姐说以后要省钱,旁边化着精致妆容的同事大谈平凡是真,老板微笑着说忙完这个项目就好过了,要不说人生精彩呢,总有这么多迷惑性行为充斥着日常。
还有我说的,出门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