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完成行书第8课作业,见下图。
下图为承古老师集字完成的作品。
山随平野尽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注】山峦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 而渐渐消失,江水滔滔,流入广阔的原 野。大荒:辽阔的原野。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隔长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海楼:海市蜃楼。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山河壮丽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时写的。诗题虽曰“送别”,其实是“留别”故乡之作。
李白少有奇才,倜傥任侠。二十岁时就漫游蜀中,登峨眉、青城诸山。然后于二十五岁出蜀东下,经巴渝,去三峡,渡荆门而东入于楚。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荆门县的长江南岸,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称,渡荆门,蜀地山川已不复见了,诗人的眼前是望不到边的开阔旷远的楚地。置身于此,对于诗人来说,不啻一种自身的解放,是诗人自我的超越。而这种解放感、超越感又使他的心胸更加阔大,激情更加昂扬。极目远眺,平野无边,而视线自平野的尽头慢慢收回,只觉征帆顺水而流,山渐渐后退、隐没,随平野而尽,再度举目,看大江东去,平野无尽,江亦无尽。这寥阔、壮美的景象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佳句。诗人的身、心,也逐平野、随大江而达于高远辽阔的境界之中了。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之壮语也。”这评价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