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宝强因为离婚事件很火,我对他的喜剧电影没有太多偏爱,但是始终很想看一下他演的《树先生》。原本应该看书学习,但是今天莫名的累,不想学,也不想思考,于是便找出了这一部电影。
我不知道是自己对悲剧有一种偏爱和更深的感同身受,还是因为能带给我震撼和感动的电影恰恰都是一些悲剧,看王宝强的《树先生》,比他之前演的其他喜剧电影对我的触动更大。在看的过程中我并不是把握了每个细节,但是那种自尊的丢失,以及努力找回却又无助的悲伤,我虽然在生活中找不到相似的人,却又觉得似曾相识,也许是上大学的时候这一类的乡土文学看得比较多吧,像《秦腔》、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莫言的《丰乳肥臀》,甚至《简爱》、《苔丝》、《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等,这些文学作品里都塑造了一个个悲凉却又深刻了人物。树先生和这些作品里的人比起来也许更普通,更容易让人忽略,可是这样的人因为他本身并不傻,却被所有人认为傻并且不尊重,这种小人物在离我们更近,而往往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的人,也可能我们曾经不怀好意地对待过那些人。
回顾我的生活圈,选择了大城市,每天为了生存,奔波奋斗,若问我梦想是什么,没有梦想,可能有的一点追求就是要和别人一样,别人有房我也有房,别人有车我也有车,别人有孩我也有孩。工作不是对自己负责,而是看老板脸色,十足的打工仔,十足的奴性,为了前途和钱途出卖自尊的情形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比树先生更可悲的事,我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奴性生存状态中,甚至没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浑浑噩噩,像个机器一样完成这个社会分配给我们的任务,以换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最终漫长的生命也不过是消耗在碌碌无为中。
表面上看,树先生和我并没有相似之处,而我产生悲伤的共鸣,也许只是从深层次上发现了我跟树先生一样,甚至还不如树先生,在命运面前的无助感,改变不了什么,那些生命中的闪光点和改变,不过是精神分裂的臆想罢了。
电影终归是电影,电影外,看到对王宝强关于《树先生》的采访,他坦言非常享受拍摄《树先生》的过程,沉浸其中不愿出来。我也常常想要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让我沉浸其中不愿出来。所幸,我在寻找的路上,并且离找到已经不远。
树先生的唯一依靠是那颗树,而于我而言,我的依靠是一个写字的空间。高中的时候便发现不能离了纸和笔,总有写不完的思绪。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形中耗用了我大量的时间,我很怀念大学没有买电脑的日子,我利用室友上网的时间看了好多书。我也怀念没有网络的日子,我积蓄了足够的感想后每周都能写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也坚持写日记。现在找到了简书,喜欢这样简单写字的感觉,每当迷茫的时候,我相信,这里就是我的港湾。
鉴于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的状态,我想我应该给自己定一些必须达成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激情,有意义,不想在浑浑噩噩中迷失自己,我想我比树先生有能力能够自己的生活。命运不可选,但生活总是自己创造的。
2016年8月18晚 碧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