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捕捞队教书的那些日子(四)
1.
秀姑除了认真教书外,还跟孩子们打得火热。除了经常给他们讲革命先烈的斗争故事外,还带着他们走出教室,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这里没有真正的所谓学校,自然也没有教学楼和操场。那12平米大、鸟笼似的一间临时借用的教室,根本无法施展十几个学生的拳脚,门口那条通往闽北的316国道,又车来车往的很危险。
秀姑只好因地制宜,不定期地带孩子们来江滨的沙滩上,橄榄树下,跑步、做操和游戏。
虽然在沙滩上一脚踩下去一个坑,脚后跟同“拔起萝卜带起泥”一个样,会沾起一串沙土,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高大的橄榄树上,知了在“吱吱”地叫个不停,欢快的小蝴蝶在草丛间翩翩起舞。
傍晚时分,秀姑和孩子们一起沐浴着玫瑰色的晚霞,从这棵橄榄树跑到那棵橄榄树,躲躲闪闪在粗壮的树干背后捉迷藏;在沙滩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谁被捉到就罚谁唱歌背童谣,嘻嘻哈哈,玩得很开心;
这些孩子生活在江边,人烟稀少,穷乡僻埌,开门不是山就是水,更没见过什么世面。
他们每次被罚总是扭扭捏捏地涨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唉了……”半天也开不了口,就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往往都是二十刚出头、童心未泯的秀姑老师,越俎代庖,想方设法给他们一个个台阶下。
或鼓励孩子们跟着她轻声哼唱,或陪同他或她一起唱,或组织大伙儿来个大合唱。
参差不齐的男女混合童声回荡在空旷的上空,寂静的渔村顿时热闹起来。
2.
有时,秀姑会指挥孩子们就地取材,用枝叶藤蔓扎一顶绿蓬蓬的草帽戴在头上,腰间系一条芦叶蒌蒿揉搓成的腰带……沙滩上你追我赶,欢笑声响成一片;
这些成天光着脚丫爬高又爬低的孩子们,虽然唱歌跳舞一窍不通,可跑步冲刺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实力不相上下,经常在中间地带汇合,打个平手。
玩累了,几个小男孩四脚朝天,躺倒在太阳照射过的温煦松软的沙土上,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闭目养神;
女孩子则摘下一根根柔顺的狗尾草缠绕成大小不一的圈,然后再缀上各色野花,编成花冠、手镯和项链,戴在小三妹的头上手上脖子上,把她打扮得像个漂漂亮亮的小公主。
三妹低着头羞答答地任人摆布,嘻嘻地笑着露出两排嫩嫩的糯米牙;
3.
有时他们一溜站在江边玩水漂,用右手指捏住一块薄薄的瓦片或扁平的石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弯腰侧身,“嗖”的一声,奋力往水面切去。
瓦片石子就像蜻蜓点水一般,轻盈地弹跳着掠过水面。技术好的孩子,抛出的瓦片会连续跳跃两三次才落入水中。(据现在吉尼斯记载,一个外国人能连续漂88下。)
江面上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久久不散……
他们还在沙滩上堆沙人,造假山,建房子,磊灶烤红薯,办家家……趣味盎然,玩得津津有味。
4.
1973年的国庆节,秀姑应邀随县教育参观团去厦门参观。
参观团一共二十多人,其中只有三个女的。一个是外地来插队的女知青老师,另一位是县一中的女校医。其他的是中心校校长或教导主任,由教育局张干事带队。
这对于足不出县的乡下妞秀姑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她感到非常的高兴!
参观团到厦门市郊区的杏林公社各小学访问,学习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与学工学农相结合,开座谈会,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和经验。这是他们来厦门参观的真正目的。
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印象最深的是在杏林吃到了正宗的“海蛎饼”。就是在浓稠的豆浆中间,加一勺满满的鲜海蛎和葱花,然后放进沸腾的油锅里炸。
堆得小山高的一脸盆金灿灿的油炸“海蛎饼”,肚子圆鼓鼓的像要被撑破似的,玲珑剔透,香气扑鼻,“咔嚓”咬一口,又酥又脆,满嘴流油,那口味真是妙极了,令人馋涎欲滴。
休息时间,随团人员卷着裤管赤着脚在海滩上徜徉,少见多怪地俯拾着各色各样的贝壳;
痴痴地眺望着蓝色的海面上鼓着白帆的百舸争流;
目睹阵阵海风拂过,波浪哗啦啦地涌过来又退出去,退出去又涌进来,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地冲刷着沙滩……
光脚丫踩在千淘万滤始见金的洁净疏松的沙子上,痒痒的,舒服。
他们近距离地观赏着那种原先只从书本上读到过的渔舟唱晚,“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瑰丽景色。
……
他们还参观了风景秀丽的厦门大学、鼓浪屿、集美陈嘉庚陵园等地方。
(厦门鼓浪屿)
(鼓浪屿日光岩)
(厦门大学)
(集美陈嘉庚陵园)
一星期的厦门之行开阔了秀姑的视野,丰富增长了她的知识,使她对人生有了更进一层的思考。
回来后她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5.
在闽江上捕捞淡水鱼,毕竟有限。为了增加渔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捕捞队造了几艘比较大的渔船搞运输。上到南平,下到福州沿海地区,输送木材货物等东西。
披红挂绿的新船下水那天,就像盖了几栋新房,全大队(其它地方还有两个点)的渔民都来庆贺。他们欢欣鼓舞,敲锣打鼓,鞭炮齐鸣。
月华嫂和另外一位妇女,颤悠悠地抬着两大桶热气腾腾的糌粑,放在江边,请人们吃,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不必拘束,就像古人说的“打野猪分份”,意思就是只要你在场,不分生疏,都可以分得一份。
大家边吃边摩挲着船帮,啧啧赞叹新船造得又快又好。
孩子们在嬉笑欢闹,沙滩上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6.
秀姑有时想,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闽江畔,要是能把那些点点滴滴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该有多好呀。
时间如过隙马驹,一转眼三年过去了。
1974的春天,秀姑调到县城的一所重点小学,一干就是25年。
每当她看见那粼粼波纹的闽江,就会想起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小渔村,想起给过她许多温馨和关心的渔民和孩子们,想起自己在这里匆匆踏过的青春脚步和度过的青春年华。
多年后,秀姑终于如愿以偿,在县城把过往的渔村生活点滴写下来,投给报刊杂志。
发表在福建省儿童刊物《小火炬》上的《渔乡小曲》;
发表在江西省《教师博览》上的《钓鱼》;
这是秀姑在蹒跚的文学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后来仍在文学园中默默耕耘,断断续续地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可缺乏高手与老师的指导,犹如瞎子摸象,进步甚微,很是遗憾。
两年前认识了简书,写了在渔村夜晚冒雨渡江看电影的事情,即《难忘的露天电影》一文,收录在简书上,后被家乡县报《梅城报》转载。
秀姑通过在写作路上的零敲碎打,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写作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否则,你无病呻吟,写的文章空洞无物,也没人愿意看。
她在写作的路上继续往前走,永不停歇。
(陈芝麻烂谷子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