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还在想,我们这样共读,再厚的书也能读完。
《论语》拿起过很多次了,但是每次都没有翻到最后一页,当黎老师说要读《论语》时,心里有些打鼓:我能读完吗?现在不知不觉11天过去了,我们已经读了四分之一了,并且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都用心触摸过,也感觉越来越在贴近孔子。这种感觉真好!
今天大家分享时,第二则,对我的启发最大。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忍受贫困,不可能长期享受安乐。因为他们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扎下根,内心是动荡不定的,不能素其位而行。贫困时,就想着赶紧摆脱,不以其道而去之;安乐时,就会骄奢淫逸。所以仁者,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才能安仁。智者因看到行仁的好处,所以也会去行仁。
里仁为美。当你不能选择你的里时,你就成为他人的里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君子怀的是德政,想的是天下、人民,怎么以德施政,化育民心;普通人想的是,我的土地、生活,怎么过好生活。君子想的是怎样事实刑法,匡扶天下,而普通人想的是怎么能获利。他们的想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占位、境界、格局不同所导致。这不就是心不同、道不同、德不同、事不同吗?
做饭时还在想为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呢?因为人一生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在追寻道,追寻怎么安放肉身和心灵,找到大道,则一通百通,生顺心安了。就像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一样,人生豁然开朗,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死的时候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不是可以说成,当改朝换代时,要稳妥,要在继承中创新呢?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易,行难。所以才有“古者言之不出者,耻躬之不逮也。勤于行动,少说话。
四部曲里的老师经常说要读原文,不要从逻辑上去把握,直接对接圣贤,受其影响。受习惯影响,每读一章,我都想从整体思考,这一章都是从哪几方面说的?
“里仁“这一章显然是说仁的。第一条,与有仁德的人做邻居就能获得智慧。所以二、四条,仁者安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仁者是从大我出发,没有私心,所以能爱人能恶人。一个人志于仁时,就不会有恶。也就是以约失之者,鲜矣。连孔子一以贯之道,忠恕而已矣。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可见行仁是容易,可是孔子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仁者又是那么难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观过,斯知仁矣。以恶衣恶食为耻者,没有真志于仁。有仁德的人是心怀天下,怀德,怀刑的。是无适,无莫的,只以义为标准。依义而行,而不是依利而行。忧患所以立。总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如何培养仁心?从孝做起,18——21都是说孝。不要只是说说,要学习古者,要行动,要敏于行。身边有很多同行者,德不孤,必有邻。当自己提高后,如何对待君、朋友呢?
到底什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