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晃眼,已经到2021年最后一天了,早上出门跑步,看到地上落了厚厚的霜,水面上也结了点薄冰,花坛里刚刚把圣诞红换成了番茄炒蛋颜色的三色堇好像有点冻伤了,但感觉气候却并不如去年来得寒冷,看似专家预言的冷冬要失约了。
在月半的时候,早提前把今年的帐合了一下,比预期低了一些,想着大概是预期太激进,加上疫情影响,于是便轻易地原谅了自己。我不是爱立flag的人,但好像自己对自己也实在太佛系了一点。
今年出行比较少,疫情当然有影响,但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宅出习惯了,每次一出门就感觉各种麻烦,便也懒惰了。疫情对人的影响,不止有显性的对生活和经历活动的各种干扰,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其实还有很多隐性的影响,比如人的心态,人的生活习惯,还有人的选择偏高。
认识简书,对我来说,是今年的一件大事,之前还从没想过作为这样的我会开始写小说,如今年底一数,三千字以上够得上短篇小说的也有那么七八篇了,基本都是非主题写作,还有一些两千多字的小故事,至今写了十六万字,作为我的写作元年,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
当初为什么要来到简书,或许只是觉得自己有时间,或许还有微弱的表达欲,或许想给自己一个自律的理由,反正是一不小心就上来了,写着写着,开始慢慢推出自己写作能力的边界,挑战越来越多字数的小说了。
其实从小看小说还是挺少的,家里的理工科氛围通常觉得花钱买小说是奢侈且浪费的,“那种书看一遍就没用了,浪费钱”,那是父母常说的话,小说似乎只是图一时爽的毒物一样,顶多也就借来看看就好了。
我的小说几乎都是借来看的,家里从不收藏,四大名著,明清小说,国外名著等等,作者基本已经作古,却很少看那些近现代小说。很多名著小说开头的铺陈过长,其实非常枯燥,但是过了那个阶段往往就会渐入佳境,变得很有趣了。因此读书给我的感觉如爬山,开始得爬一段时间,出身臭汗了,才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也如同啃骨头,啃着啃着就香了。
今年开始写小说,感觉确实由于从小的文学熏陶不够,文笔差强人意,语言节奏也不如别人,还常常会梗在一些细节描写上,落入一种词穷的境地。但是感觉经过几个月,十几万字的磨练,写文还是顺畅了不少,择词也不像开始那么困难,慢慢地文章的表达也清晰了不少。
虽然过着食之无味的生活,写文章还是希望言之有物。从小的应试教育让我感觉好像总有个语文老师坐在讲台上,拿着教鞭敲着黑板说:“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顾忌让我写文通常不会偏离主旨,却也限制了自己,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不能放飞。
我从来不爱立flag,对2022年简书上的自己也同样没有要求,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能写就写,不能写就放下,有时间就多看书、多写作,没时间想懒惰就偷偷懒。美其名曰,我不想本就寥寥的创作灵感被自我约束的痛苦挣扎而扑灭,或者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保持一种自我掌握、不被驱使、弹性的状态吧。
最后,无论如何,想与不想,2022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