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有方,是一篇《只有身在罗马,我们才能为罗马做好准备》,再见到金秋野老师的《好的建筑就是正经的儿戏》,更是惊叹其错杂斑驳的好文采。无论是写文章的格局视野、虚实变化、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换自如、表现力与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精致,甚至写作者的轻松自如游刃有余,都好到可以做写作课的典范。爱这些文字,爱它后面的赤诚,再加上建筑是我感兴趣的点,三分钟就定了行程。
“镜龛中的日本庭园“之旅,果然没让我失望。又学究又叛逆的王欣老师,又简单又温暖力求周全的雨丝,又自矜又感性的黎鸥,还有各有特色的同行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场旅行,两场讲座,受益匪浅。
喜欢三十三间堂,南北长120米,34间殿堂,开阔,肃穆,古朴。连“三十三间堂远射”一说,也喜欢。
喜欢西本愿寺,正如王欣老师所说,最令人感动处是天光下看涂上黑漆的木板地面一如水面,形同舞台巨构。主堂一副字惊到我:“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难得震撼。
喜欢桂离宫,原名桂山庄,桂川在它身边流过。我专门跑去看那条河,就好像日本所有旧电影中的旧山河。宫内曲径通幽,湖光山色一体,各处亭台虽简朴自然却有大家风范。
喜欢龙安寺那一圈褐灰色围墙屋檐,映衬着十五块灰石,果然遐想联翩,气韵不凡。
喜欢大德寺中那条两处屋檐间隙下的窄长枯山水,若是烈日或飘雪天,在万籁俱寂里只剩一条光线或白雪扶摇而下,铺陈而开,那景象定绝美绝伦。
喜欢奈良的一切,那里有我孩童的记忆。上一次来,是1992年。那一年,是日中友好邦交20周年,我14岁。整整24年过去了。奈良的东大寺里那根供孩子钻过祈福的巨型方柱还在否?奈良公园的梅花鹿们还安好否?奈良的唐招提寺还是那样庄严深沉不动声色否?飞鸟时代的法隆寺还一如往昔否?我有一种回到童年梦境里的感觉。
最好听的,是讲座里的日本文化,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讲阴翳,讲隐忍,讲这是一台戏。
小时候看《玩偶》,片头那一段人形玩偶的舞台演出,戏服美轮美奂精致夺天,玩偶唇红脸白眼神涣散,如流离在暗处的亡魂在诉说生平,已把凶兆端出十足。灯影含糊暧昧,迷离之声渐弱,一派肃静。忽然间舞台木板翻转,乐师与吟歌者自屏风后出现,不明端详。黑衣玩偶师面无表情,似已附身手中那叫做净琉璃的人形,尖利的嗓音骤然吟唱,三味线坚涩凄苦,吟歌者苍凉木然。一男一女两个玩偶仿若梦中魂灵,推推攘攘、若即若离、你进我退、你前我后,靠拢、拥抱、拉扯、款摆、肌肤相接、气息相闻、互相纠缠、殴打、欲罢无从。情同痴缠,心照不宣。一切诡艳绝美狠狠卖弄,竟自不惧如何收场。终于委顿倒地僵死荒崖,斜阳已老白鸟长翅飞天。
残酷为美,只此不贰。悴死突然,乐此不疲。用玩偶中隐忍的暴虐来击溃人性中的柔软。相比人间苦难,人精神和情感中的箱底层叠着更为真实的希望、欲望和绝望。所有一切沉默而赤裸,无始无终,深藏不露。一朝蛊惑,狰狞暗涌,旋即犬牙交错,狼奔豸突。
故事演给人间。正如王欣老师说的,一场戏。
感谢有方,感谢这样的行程,感谢所有记忆。
#有方的一篇作业#
我敬重有方的专业和执着,这年头这样做事的人不多了。我愿这样写一篇文,愿添加上他们的名字。愿努力做事的人,都能更好。也同时能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