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支付宝账单新鲜出炉,回看这一年花的钱,有些出乎意料,有些后悔莫及,有些觉得值得,有些觉得鸡肋,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行为呢?
很幸运参加了蓉姐的学以致用研习社,下面就用研习社里学习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一下过去一年的剁手行为。
最贵的商品
2016买的最贵的商品是《如梦之梦》的话剧票,这也是我下手最快,最没有犹豫的一次购买行为,现在会看账单中这个最贵的商品,我心中也并没有滴血的感觉,因为觉得能够近距离看男神胡歌这个价格是值得的,那是因为在心理专门为男神留了一个账户,这个账户有一定的额度,和其它账户相比,如果相同的额度,我会更愿意为这个账户花钱。这就是消费心理学中的“心理账户”概念。
心理账户
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
最纠结的商品
2016年买过一个网络课程,目前上了一半,还有一半在进行中,课程不如想象中有价值,但是觉得自己花了钱,如果不去听课,这个钱就白花了,所以即使每节课要花费三个小时的时间,我还是继续硬着头皮去听,直到现在为了这个课程投入的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成本,也投入了大量时间成本,而自己却无法坚定的放弃未来的课程。掉入了“沉没成本”的坑。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最冲动的购物
店铺经常会搞领各种优惠券的活动,有一个店铺的优惠券是满50减30,哇塞,好值啊,便宜一半还多呢,赶紧买买买,其实仔细想想,只是省了30元钱,如果是满1000减30呢,也是省下30,但是这时候就不会觉得便宜了很多,掉入了“比例偏见”的坑。
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最没有价值的商品
去年曾经买过一双鞋,买来之后穿着不合脚,就一直放着,也没有退货,因为退货的话,我虽然拿到了退款,但是却不仅失去了商品,还会多花10几块钱的运费,我会感觉到这些都是我的损失。心理上虽然明知这双鞋放着也没有价值,但是面对把它退回而给我带来的损失,还是难以接受。这就掉入了“损失规避”的坑。
损失规避
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大多数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感。
希望2017年可以理智的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