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说的真没错,“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几天,趁着各种寒冷难熬的碎片时间,我看完了三本书,现在开始看第四本: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和第五本《皮囊》,这两本是同时进行的,晚上睡前看王小波,白天清醒的时候读皮囊。
看完的前三本是村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鸡血励志类的《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和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看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
《人间便利店》和《波西米亚楼》都特别的有意思,把自己完全的沉浸在书本里,就能够放松很多。完完全全的把自己扔进另一个空间和世界。这样就能够自然忘记现实中所发生的所有不快乐。这三本书一对比,就觉得其中那本鸡汤文火候差了很多,没什么特别大的内涵。突然觉得自己写的文字也是如它般浅薄无知的、途增了许多伤感。懊悔自己之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
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还会错过月亮。你要知道和相信,太阳每天都会再次升起,所有的错过和失去,都将以另外一种形式返还。大家一起缅怀逝者的日子是难熬的,因为总是要一次又一次的打开回忆的大门,这些原本是我想要封存的东西。
农村的风俗习惯是要放5天或者7天,我们选择的是7天。丧主需要置办和承包这7天的饮食。有很多亲朋好友陆续赶来看望,来一个总是哭一个,似乎只剩下哭泣这唯一的方式了。连续哭了5天的阿婆、妈妈、阿姨们早已哭干了眼泪,但每当有新的亲人朋友前来拜祭,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情,就会重新伴着对方的哭泣嘶吼声开始涌现。我实在是讨厌极了这种中国传统纪念方式,但却无可奈何。
最重要的是生前如何对待阿公,而不是死后比赛谁哭得最响,哭得最多,死后的这些事,全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没什么意思。最重要的事是,之后大家如何好好照顾孤身一人的阿婆,这才是关键。悲痛过后的善后工作,是最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