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令人反思问题。
“最初孩子们走进学校的时候,每一个小还都非常高兴,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之光。但是随着孩子慢慢成大,有的孩子眼睛里的光依然闪烁,而有一些孩子眼中的光早已熄灭。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上学,就像我们去上班一样。刚到一个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雄心壮志,摩拳擦掌的想干一翻事业。但是随机时间慢慢推移,一部分人被磨灭了斗志,变得心灰意冷。当初的理想不在,甚至会选择离开。而另一部分人却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同样的公司,不同的人,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也能找出许多的理由。比如说:“上级领导不给自己表现的机会;公司文化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合;市场行情不好;公司制度朝令夕改”。等等一系列的原因。总之认为这一切都是外部因素的问题,很少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身上。如果说这个话的人不是自己, 把自己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个问题。那么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只需要关注一个问题点就可以了,那就是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人能够成功、有人却失败。无非就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情绪的能力。成功的人面对问题,总是积极找方法,面对情绪都能化解。而另一部分人则刚好想反,经常把问题变成压力,再传导成情绪,最后浇灭了自己的希望。
其实孩子上学和我们上班一样,也会产生情绪。有时候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有时候上课没有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不敢向老师请教,回家却要硬着头皮做作业;有时候是在学校被小伙伴嘲笑了。总之会有很多的情况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每一次情绪的积累,就好像水浇在火上一样,慢慢的把上学的意愿冷却,到最后孩子对念书的兴趣都没有了。
以前流行一句话是形容上班族的人,那就是“上班的心情和上坟的心情一样沉重”,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上学看起来也很和谐。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带着这种心情去上学,那学习的结果就完全可以预知了。
由于孩子与成人还是有区别的, 孩子对情绪的处理能力偏弱,因此想让孩子上求知的意愿不冷却,那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处理好情绪。家本来是一个提供安全感的地方,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为重要。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心里变化,千万不要让孩子背着心理包袱去上学。一个内心对学习保持感兴趣孩子,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要远远优于一个天天被父母催着骂着写作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