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出于某个目的去完成一件事,我的热情可能不到10%,于我而言,这只是任务。
但,相同的任务,如果我真的喜欢,热情将会是100%,无论多难我都会交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我和传媒的故事还得从大一开始,大一下学期加入了校医院指导的一个社团,当时报名的是外宣部(现新媒体中心),本以为是负责对外交流口头做宣传,没想到还包括做推文、排版等等,我是之前一点都没有接触到的,与我心理预期不大一样,对于是否有意愿去学我也表示了犹豫,所以第一次面试以失败告一段落。不久后,社团扩招,当时怀着一颗很执着的心又去了面试,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外宣部情有独钟,幸运的是,我加入了。
加入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撰稿排版生涯,作为一个小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就是在学姐的指导下自己学习,模仿之前的文章内容、结构、排版格式。现在回想起来,一路摸爬滚打,也学到了撰稿排版的知识。
大二上学期,成为新媒体中心部长,发现好像比大一还要忙,是学习者也是经验分享者。奇怪的是,我好像喜欢上了传媒,可以为了一篇推文反复构思到天亮,可以花几天的时间来尝试排版风格,最终只为了让自己满意。当我把它交给老师审核时,鼓励的话语总是让我更有动力。
大二暑假,总想做点什么的我加入了县里的青鸟学子联盟传媒中心,就这样接着干起了我的工作。加入联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想去参加更多活动让自己有事可做,二是因为想要追随。传媒确实忙,活动前期后期的宣传都离不开,几乎一周的时间在忙各种各样的推文排版视频,视频我并不擅长,没有专业培训,但我确定我热爱它。联盟大大小小的活动也会积极参加,之后负责宣传工作。累,忙,但很快乐。
现在,我对传媒的热爱有了更重要的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反复构思推文与排版。
想去做就做,不要以利益为出发点,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结果总会是不可能是所有人满意,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多去尝试,去听去看去想去做,好的作品肯定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而灵感的产生也决不在于空想。
电灯发明之前,爱迪生尝试了将近1600种材料;任何一本畅销书的发行背后都可能是作者数十年甚至数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坚持;没有一个人是一夜成名,百炼成钢、厚积薄发才是根本。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每一条都有不同样的惊或喜,就像是玫瑰的出现必然带着刺,就像是沃尔特笔下《草叶集》中的“生活总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
不要担心,不要想别人的看法,带着一颗热爱的心放手做,去尝试、去发现,总有人支持你、肯定你。
携手并进,暖心相伴;
互相追随,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