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伍尔福克认为尽管理论家对学习的概念意见不一,但大部分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简单地由成熟、疾病、疲劳或饥饿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学习的范畴。行为主义理论家强调环境刺激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关注行为——可观察的反应。行为学习过程包括邻近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
经典性条件作用(又称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或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单独呈现该一刺激,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作用具有获得、消退、恢复和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作用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
20世纪20年代,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测量“狗在喂食后多长时间会分泌唾液”时,发现狗分泌唾液的间隔时间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意外地发现了经典性条件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给教师的启示是我们需要记住,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各种事实和观点,还要学习到情感和态度。情感学习有时会干扰学业学习,而基于经典性条件作用设计的一些教学程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情感反应,为此,伍尔福克在其《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点”一章里给教师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 教师应当将积极、快乐的事件与学习任务联结起来。例如: 强调团体竞争与合作,而不是个体竞争。许多学生对个体竞争存在消极的情感反应,而这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泛化到其他学习当中;让学生自己分配休息时间,享受分配的乐趣,并且让他们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创造舒适的阅读角落,如摆放枕头、摆设五彩缤纷的书籍、放置阅读玩偶等,以此鼓励学生自愿读书。
2.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自愿、成功地体验会引发焦虑的情境。例如: 指派一名害羞的学生,在学习地图时,教其他两名学生如何分配学习材料;为实现较大目标,先设置一些小步骤。对于害怕考试的学生,先每天进行一些不评分的小测试练习,然后再每星期进行一次;如果一个学生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就让这名学生先坐着向一个小组同学读报告,接着站着读,接着只报告重点而不逐字逐句读,然后,逐步让学生走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做报告。
3.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辨认情境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使他们能恰当地进行分化和泛化。例如: 向学生解释,让他们明白拒绝陌生人的礼物是正确的,但如果父母在场,那么接受这种好意也是安全的;让那些有高考焦虑的学生相信,这次考试和其他考试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