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就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有 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真是体现这个逻辑。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而新的教学观主张,课堂这一学习的领域,是在社会的文化的情境制约之下,在众多的学生与教师在展开各自活动的同时,进行着借助交互作用而产生影响的活动。着眼于教学的对话结构——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认识论和知识建构型认识论的分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基于新的教学认识论,当代的教学研究倡导两种新的研究方法:第一社会互动作用的分析,亦即关注影响到学习或是问题解决的效果的“社会活动作用”的重要性。第二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此需要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观察其解决问题的状态、测量其完成课题的成绩,从结果来推测其内部的认知过程,但凭借所观察到的行为范式和最终完成的成绩,是难以推测其内部的过程的,因此,需要采用话语报告分析和叙事报告分析使其认知结构外显化。
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它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学生成长是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有效教学的三原则是:设计教育学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与评价均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主体地参与的学习;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从而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1、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2、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3、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于是,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应致力于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学的价值取向。亦就是实现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型。
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还应致力于合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创造,亦即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1、学习者中心的视点;2、知识中心的视点;3、评价中心的视点;4、共同体中心的视点。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必须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的能力从转递力向创造力转变;2、教师的视野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3、教师的作用从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校本研修”,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催生教师文化的创造。就是要通过追寻课堂中活生生的儿童的学习,真切地把握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特征,探寻课堂事件的意义,寻求“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学,这是一种基于“实践性知识”的“看不见的实践”,直接指向教师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才会在比较中有鉴别,在鉴别中有理解,当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要通过个体维度去实现,也要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从而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