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犯错,要及时批评,不然他会意识不到自己犯了错。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孩子写作业能偷懒就偷懒,能少写一个字,就决不多写一个字。父母批评、劝说的法子都用了,可孩子根本不吃这套,依然我行我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缺乏行动力。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去一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觉。现在有很多学生不太喜欢行动,而比较喜欢去设想和梦想,甚至幻想,比较喜欢在白天做梦,然后晚上睡不着觉。在中国,追着七八岁的孩子喂饭的老人比比皆是。作为家长,总担心孩子吃不饱或把饭撒得到处都是。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被教育最多的就是如何少犯错或不犯错。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太害怕孩子犯错误、踩坑,不自觉地会为他们做“安全隔离”和“替代保护”,让我们的孩子“成功”地失去了犯错的机会。
事实上,孩子在生活中看似“捣乱”的行为,真的都是麻烦吗?确实有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从笨拙地抓蔬菜、抓水果,到轻松地捏起泡芙放进嘴巴;从拿着勺子乱捣,米饭满天飞,到熟练地把饭舀起来送进嘴里……这都是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精细动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乱来”其实是孩子学习、探索和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这背后也蕴含着成长的客观规律。
先看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写字很慢,经常被老师单独留下来辅导。家长很在意这件事,就经常批评他太慢,这让孩子很难堪,回头老师再留下她,她就跟家人撒谎,说她留下来帮同学了。家长总是唠叨孩子的缺点,等于不停地告诉孩子“你比别人差”,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了。比如,这个家长跟孩子说,“别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这样多慢啊,要看一句写一句”。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孩子照做了之后,心里还是愤愤不平。
不能指出错误,那家长该怎么做呢?应该无条件关注孩子的进步。比如,哪一天孩子写作业稍微快了一点,就表扬一下他,“哎呀,真棒,只用了13分钟,比上次快了一分钟呢,你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呢也行,但我知道一个写得更快的方法,我教给你吧?”这样,孩子当然愿意听了。
时刻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有进步的时候,肯定他一下,这样,孩子的积极行为就把错误覆盖掉了。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杨杰就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语气很柔和,这样就能化解了孩子犯错的尴尬,是一种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这在心理学上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为什么有效呢?因为你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就感觉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样,他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内心有完善自我的动力,就算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他也很愿意改正。
相反,很多家长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喝斥,这会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犯错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到父母的爱,这种痛苦会让孩子用退缩保护自己,以后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总而言之,孩子有错误,直接批评指正未必是好选择,不断的给孩子正反馈,可能比批评更有效果。
(书童寒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