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上次看明朝相关的内容还是好多年前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又把《明朝》中“万历”前后的内容看了一遍。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及视角,解读同一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不但为我这样的外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模式,还将双方没有提及的部分互相填补。
《万历十五年》自然不会只讲公元1587年内发生的事件,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件事的发生自有其积累的过程,也有其引发的系列效应。
黄仁宇以万历年间最重要的几位人物为主线分别从政治、军事、哲学、社会体制等多方面介绍当时的情况,殊途同归于他的“大历史观”中。虽然我知道了大历史观是“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但是具体如何分析依然不会,只能从书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中读到历史上任何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从人类构建的社会看起来关联并不大的方面,分析后都会回归到同样的诱因上——既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部分灵感来源于康德,那么康德的作品必须安排一下。
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内忧外患不断,加上万历前面的几位皇帝也不是励精图治的主,可以说万历接手的帝国也是个烂摊子。可是万历执政期间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遇见的问题都熬了过去,张居正和申时行功不可没。
书中没有单独为张居正列出一单元,但是每单元都必然和他有盘根错节的联系。张居正是个牛人,是个猛人,是有个性的人。这样的人一言一行都会以强大的气场影响周边人。或许也正是这样,刚猛的张居正,才能做到凌厉刚猛,无坚不摧,与天下人争锋也无所畏忌。
可惜张居正可能忘了:刚者易折。申时行却柔者长存。万事皆分阴和阳,只要有光的地方便会有影子,脱离了实际的理想也会成为空想。张居正更富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待人处事极度工作化,隐约有了脱离社会大环境的趋势,造就了死后敌人遍地的局面。因此申时行论名气可能要比张居正低一点,但是申时行和稀泥的艺术多次稳定了暴走的局面,维持了各方的稳定。混也是一种生活,相比于我们无所事事的混日子,显然申时行的混日子才是高手。不干任何事便干了一件大事,尤其是申时行位居首辅的情况下。做张居正需要不世的才华和超人的胆魄,做申时行则需要世事洞明的人情学问。
有意思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工作模式也有点军界张居正和申时行的意思。同是一时瑜亮,俞大猷和戚继光针对当时的局面都提出了各自认为能够提高军事战力建议,但是俞大猷的建议有点像张居正一样考虑了结果和可操作性,却没有考虑可行性,或者实施在战场上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拥有文官认同的戚继光的建议显然更符合当时的社会体系,那么也无怪乎戚家军的威名直到现在依然妇孺皆知。
在群体默认的习惯面前,任何个体想要发挥个性都必须在群体默认的框架内,如万历皇帝这样社会地位处于国家最顶点的人,在整个文官体系面前都没有足够硬刚的实力,更不要说海瑞和李贽。以史为鉴,皇帝尚且如此更毋庸普通人,或是妥协与环境成为群体的一员,或是反抗被群体构建的社会网绞杀,或是无为无求,得过且过。当我们谈论万历奇葩时,可能更应该思考是当时奇葩社会的才孕育出了这样的皇帝。
万历后大明王朝愈发接近灭亡,有了一种朕的江山要亡了的感受。虽然充满了伤感,却也知道历史的洪流任谁都无法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