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 要思考,不要死记
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
老师们应当思考: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地研究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在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闲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的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首先应当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再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我的收获:
是自己的浅薄耽误了自己太多太久,以前总认为不同学科的专家对自己的指导作用并不大,于是错失了很多机会。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是自己的思维作祟。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理论我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尤其是第48条建议,的确非常适用于数学学科。有一些公式或者定理我们总是上来就告诉学生然后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会用就行。我们简单的认为这些知识很简单,应用简直是不值一提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忽略学生中犯的错误并不假思索的归结为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者不够专注等等,其实有没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呢?概念不理解,逻辑关系不清楚,所以导致学生在应用时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以。
这条建议适合给所有的数学教师,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即使在我看来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