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主要讲了中观、微观和宏观对于产品的影响。
我们经常讲套路,得套路者得天下。其实是,高看了套路,套路只是中观,只是理论部分。理论和实践往往存在着差别,而这差别就是微观。
比如开车,开车就是微观。书本只能教给你理论,只能给你一些交通规则,教练也只能够教你怎么样去驾驶,遇到一些情况,应该怎么处理?但没办法把微观感受传递给你。所以我们才需要去练车,去感培养自己的微观感受。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套路不重要。事实上套路很重要,因为它能极大的节约你的时间,避免你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你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你只需要拿来就用。实用主义就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活的不错的人。但偏偏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去学,宁可自己重新发明一遍轮子。他们不会使用工具,也不知道有什么工具可以供自己使用。比如不爱学习的人,只想按部就班的人,在他们眼里生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
他们可能就是年轻人,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对于未来很迷茫,想着或许是自己年纪太小所导致的,年纪大了应该也就更加坚定自己要走什么路了。但等真正年纪大了才发现确实不在迷茫了,年少时的迷茫是因为选择太多,能力太低。有一些年纪了,才发现不再迷茫,不是因为能力高了,或者是坚定的选择了哪条路;而是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路可以选择了。
可能有些说偏题了,我们继续说回来。套路是我们应该要学的,但不能太依赖于它。套路是谁写的,是拥有微观感受的人写的。套路,你或许可以一天补完,但微观感受很难短时间内获得,这往往需要你花大力气去培养。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你把微观感受练到极致,你甚至可以代替机器。比如有一些人买菜,不用秤,拿手拎一拎就知道大概有几斤几两。但这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吗?并没有,因为你所要培养的微观感受不是这个,而是你的职业。如果你是一名管理,你要培养你的微观感受,体察你所管理的员工,每一个人的工作以及情绪和行为,比如哪个员工今天心情不好,你知道怎么去激活他。
靠套路成不了高手,因为你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模仿别人。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套路。尤其用在对人身上,人是一个很奇特的物种,并非你所使用的套路就对这一个人有效。套路始终是拥有微观感受的高手,所写出来的。他知道怎么进?怎么退?怎么审时度势?而你不知道,你只知道照搬高手的套路,然后效果不明显,你要么怪高手的套路不管用,要么再去找新的套路接着使用。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去培养自己的微观体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手。
我喜欢文中的这句话: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
你的产品不会说话,不会反驳。但它却联系着,使用它的用户的每一跟神经。只要稍稍出一些差错,用户就会觉得不满,就会卸载它,你根本无从辩解。所以你的微观感受要到什么程度,最极致的就是打动那一部分最挑剔,最有防御意识的用户。让他们用起来很流畅,很舒服。
最后再来说说,宏观能力。你拥有了,微观和中观,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手,但,这个世界比起高手更需要的是创新者。你需要把你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当然推销更加容易,推广却并非易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都会夸自己的产品好,但你真正想要推广,推到全中国,推到全世界,推到有很高的知名度,使用度,却是非常难的。
因为很可能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就这样手机行业,虽然很多的企业都有去做手机,但我们只能记得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吧。而且我们使用可能也就使用一两个牌子,知名度和使用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我知道锤子,我也觉得他挺好的,但我还是用小米,因为用户有迁移成本。大企业想要拼宏观能力,要么拼体量,要么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