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培训日志38]变与守

提及经典教学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始终是绕不开的重要内容。其将教学过程拆解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为课堂搭建了清晰的流程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曾成为新教师站稳讲台的“救命稻草”,也随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面临着适配与创新的挑战。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下语文课堂的适用与调整,既是对经典的尊重,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度思考!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核心是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拆解为四个有序步骤,旨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巩固知识,并最终学会运用。

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我先来谈谈对这个四个步骤的理解:“明了阶段”,关键是让学生“看清新知识”。教师可借助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为新学的字词、课文内容搭建认知的支架。比如教“秋天”相关课文时,展示秋日落叶、丰收果实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新知的学习。“联想阶段”核心任务是“连接新旧知识”。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当下所学与已有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相关联,用熟悉的内容化解陌生知识的难点。例如学习新字词“稻穗”时,可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大米”“农田”等词汇,通过联想加深对“稻穗”的理解,让记忆更牢固。“系统阶段”在于“梳理知识逻辑”。此阶段需将课堂上零散的知识,整合为有条理的知识框架或者知识链,帮助学生跳出碎片记忆。最后的“方法阶段”,关键是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造句、仿写、小练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表达能力。

教学阶段论,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模式。时至今日,我觉得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仍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它可以为课堂搭建稳定的“支架”,即便刚入职的新老师,遵循“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流程,也能保证教学不跑偏,快速站稳讲台。同时,对于解决部分教师“凭经验上课”的问题,也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阶段论虽是经典,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有“拿来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当下,其局限性也需要我们正视。其一,易限制学生自主思考,若“系统阶段”完全按教师的预设梳理知识,会压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独立见解;其二,难以适配特殊课型,像“整本书阅读”“口语交际”等课程,硬套教学阶段论的流程会打破自由交流的氛围,错失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契机;其三,过度依赖四个步骤,势必会束缚教师成长。教师若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实现专业成长的突破,必须得敢于跳出固定框架,结合自身优势灵活创新课堂教学的艺术。

综上,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是新教师的“入门好帮手”,能有效帮学生夯实语文基础,但经典并非万能。实际教学中,更需结合学科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调整:需要扎实基础时,用流程辅助教学;适合学生探索时,就减少步骤限制,让课堂既“稳”又“活”,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