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我在逛街的时候,被一个服装店门口的醒目广告吸引:裤子一律五折!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发现所有裤子的确是五折,于是开始挑选裤子。
店员先是让我试穿裤子,夸我非常适合这种风格,顺便拿来一件同种风格的外套让我试穿,接着又建议我换一件衬衣搭配着外套一起试试。
在从上到下配齐之后,店员又适时拿来一双鞋子,提议我穿着这双新鞋感受下。
我也不知道在这个店里试了多久,但等我最后出来的时候,已经带着一堆的战利品回家,它们包括一双鞋、两条裤子、一件外套和一件衬衣,而我原本只是想给自己挑选一条裤子而已。
为什么店员能改变我的想法,让我最终买那么多衣服回去?
02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雨的夜晚,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仆人很生气地想把乞丐赶走。
穷人说:“我不会呆很长时间,只要让我把衣服在你们火炉上烤干就行。”
仆人认为这不费劲,,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穷人一边烤着衣服,一边请求仆人借他一口小锅,以便煮石头汤喝。仆人被“石头汤”吸引,他想看看石头汤是什么样的,便把锅借给他。
穷人到路边捡了块几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一会,穷人对仆人说:“你看我煮汤需要一点盐,能给我点吗?”
仆人心想,一点盐也不算什么,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接着穷人依次向仆人要了豌豆、薄荷、香菜。
最后,又把案板上剩下的肉沫要来倒入汤里。
这个可怜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不但烤干了衣服,还喝上了一锅鲜美的肉汤。
仆人一开始拒绝乞丐,为什么最后几乎连炊具带食材都给乞丐了?
03
无论是店员成功卖出衣服,还是乞丐最后合上了一锅鲜美的汤,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用到了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
它是指人们一旦接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之后为了保持行为或者思维认知的一直,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像登台阶一样,如果一开始抬头看到最高处,很可能会放弃,而如果低头从第一级台阶开始,一级一级向上爬,慢慢就较为容易登上最高点。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是这样:
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种效应,尤其是在销售和谈判方面,就如文章开头的例子,店员并不是一次性提出让我买一整套衣服,她知道这对我是一个会拒绝的大要求。
于是她先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一点一点地增加要求,最终当我结账时,面对着滚成了大要求的账单,我没有拒绝。
04
工作和学习中,这种效应的应用也经常可见,公司给新来的销售员订立一个不算太高的业绩考核目标,过段时间等销售员能够比较轻松完成目标时,再提出一个高一点的目标,这比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让销售员内心拒绝的目标,要有效得多。
学习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如上学的时候,受得最多的惩罚就是抄课文了。哪天的作业没做好,文章没背会,那行,就抄个十遍二十遍吧。这时候,最容易完成罚抄任务的方法就是把它分成多个部分,如同一个个的小要求,每完成一部分休息一下,直至全部抄完。
05
沟通时,在感觉自己的要求对方较难接受时,不妨先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等对方接受以后,再去一步步地提高要求(得寸进尺),实现自己最终目标。
运用这种方法,同样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一开始提出的小要求要足够“微不足道”,确保对方是够接受。
如果一开始提出的要求就比较高,对方内心就会拒绝,就更不用提后面的要求了。
(2)得寸进尺得有个度,如果你不断地增加要求,对方可能会觉得你“贪得无厌”,或者是连最初的要求都不接受。
我曾经有次买衣服遇到类似的店员,但那次我最后只买了一件。
(3)“登门槛效应”和前文的“拆屋效应”似乎矛盾,前者是“从小到大”,而后者是“从大到小”。
实际上两种方法并不矛盾,这两种方法针对的对象不同,使用的场合也不一样。比如文中的穷人,如果直接提出想进来煮一锅汤喝,最终只能被赶出去。
所以“得寸进尺”得方法适合对待心肠硬、脾气差的人,或者形势对我不利情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