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一样,成功的密斯背后除了因爱生恨打官司的范斯沃斯,还有一位赏识他的伯乐,这是一位女伯乐。
青年时的密斯已经显示出自己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而慎重、沉默的个性同时让他成为一个深度思考者。他出身于石匠之家,从小在自己父亲的石匠作坊学习,并没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当他发现自己具有一些设计的天分之后,就决定在路德维希密斯的名字中加上了凡德罗姓氏,这是一个模仿贵族的姓氏。
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天分引领他成为二十世纪时代的变革者。
范斯沃斯住宅官司后,密斯已经很难接到委托了。不但是客户,即便是同行、同时代的大师们,在范斯沃斯住宅上,也是对他批评有加。请密斯做设计成为风险的代名词。
1954年,菲丽丝•兰伯特委托密斯设计位于纽约市中心的西格拉姆大厦。设计持续了四年,于1958年完稿。
菲丽丝•兰伯特是西格拉姆连锁饭店创始人Samuel Bronfman的女儿。那时她仅仅26岁,不到27岁的年纪。在密斯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与质疑时,她力排众议,亲自挑选并鼎力支持密斯,和他一起进行设计,这让她在建筑设计史上展露头角。
这是一栋158米、38层高、总投资4亿美元的明星建筑。雄立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建筑物外形是极简的方方整整、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在范斯沃斯之后,密斯虽然倍受争议,但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为了更好地保护隐私,他找到一种刚刚发明的染色玻璃作为幕墙,铺满了外墙75%的面积,琥珀色的玻璃配上青铜窗格,西格拉姆大厦雅华贵,气质不凡,既有强烈的现代感,又充满了古典主义的优雅大气、精致夺目。
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并引领了玻璃摩天大楼风潮在美国的兴起。
“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在西格拉姆大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钢框架结构和玻璃的结合,呈现出兼具古典均衡和现代极简的视觉美感。
流动空间也是西格拉姆大厦的典型特征。建筑物低层是开放的大空间,除中央电梯用地外,开敞流通,不同凡响。大楼前的广场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
西格拉姆大厦成为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也让Phyllis Lambert为人所熟知。
菲丽丝•兰伯特1927年出生在加拿大蒙特纳,富二代、建筑師、作家、策展人以及加拿大建筑中心(CCA)的创立者。
你也许要问,年仅26岁的菲丽丝•兰伯特那么年轻,是什么样的自信让她做出这样的决策呢?“事实上,我一点自信也没有,我只知道什么是应该发生的。建筑一直在变化之中,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指向过去的、倒退的作品呢?”
不错,你可以想象,密斯在法庭上的设计理念陈述,不仅打动了范斯沃斯,让她放弃了诉讼,也打动了年轻的菲丽丝•兰伯特。密斯的设计哲学才是菲丽丝•兰伯特想要的。
“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以对这栋在纽约的伟大建筑:西格拉姆大厦,投诸巨大热情而开始的。这栋房子所传达出的哲学思辨成就了自身也渗透了社会”。
这次华丽丽的冒险之后,菲丽丝•兰伯特开始了在耶鲁大学和伊利诺伊工学院的建筑设计学习,毕业后如愿以偿的跟随密斯在芝加哥工作,深受密斯影响,她设计的位于魁北克的Saidye Bronfman Cente音乐厅,完美的体现了密斯少就是多、流动空间、全面空间的设计理念。
1979年,菲丽丝•兰伯特成立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在这个中心,你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大师的手稿和图纸,比如弗兰克•赖特、阿尔多•罗西、科比意,当然,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一定少不了密斯。
2014年,菲丽丝•兰伯特获得第14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用以表彰她作为“建筑师的守护者”在推进当代建筑事业所作出的持续贡献:“Phyllis Lambert不仅仅是建筑师,还是一名客户和委托人,为建筑界做了很大贡献。如果说是建筑师成就了建筑,那么Phyllis Lamber则成就了建筑师们。”
“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也许,这不仅是密斯所追求的,也是他的崇拜者、他的伯乐菲丽丝•兰伯特所追求的。没有菲丽丝•兰伯特,密斯一样是大师,但是有了菲丽丝•兰伯特,密斯更快的更好的发挥了他的耀世才华。而西格拉姆大厦毫无疑问是他们二人友谊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