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 避免情绪化
1. 放过自己。情绪是且只能是由自己制造的。面对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驾驭它,不是压抑,不是放任,而是选择。因为形成的感受是经过主观臆断的,所以可以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行为,重新解读它背后的动机,不同自己较劲。
2. 充实自我。你指责的、讨厌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自己身上存在。威廉·莎士比亚说过:“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尝不是如此。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对什么敏感。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是按照自己思维的套路,往往并不适用于解释他人行为。所以我认为,正确认识自己,充实自己也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二: 自我审视
1. 关注自己思考过程,并挖掘模式后的原因,以图更加了解自己的应对感受。通过当时直接反馈和事后的分析,寻找一个准确的词形容感受。当我们正确定义情绪反应,我们就能更好地察觉它们,以理性思维分析感性情绪。
2. 清楚自己的地雷区。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时“忍受不了”,大方接受自己的独特,努力发现、解决。有情绪并不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而是对自我和他人最直观的反馈。在关键对话时,由于我们需要营造合适的氛围,使自己更好的应对,让自己拥有主导权,所以随时掌握自己现状至关重要。
【关键词】三: 警惕小聪明
1. 不要急于对一个人贴标签。随着相处时间增加,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也容易产生,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刻板印象的产生掺杂了太多我们的揣度, 以至于容易误解,忽视,伤害到对方。最可怕的是,我们对于伤害到他的做法仍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他“咎由自取”。
2. 你不是对错的最终发审判者。不应该因为一个人与你思想行为相违背而去否定他。燕雀不该嘲笑从悬崖上被推下的小鹰。这样会让我们心安理得的忽视自己的错误,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忽视情绪,就是放任的开始。
好文节选:
1. 第一种小聪明是受害者想法。顾名思义,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可以说,此类想法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对方是邪恶的、错误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总之,别人总是做出错误或愚蠢的举动,结果让我们成为代罪羔羊。
2.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通过了解对方为什么会做出特定行为(当然也包括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原因),慢慢地,我们会善于总结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我们的想法完全正确,推动我们朝健康的方向前进;要么这些想法不够准确,但却能合理说明当前行为,让我们感到理直气壮,觉得没必要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