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人代表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边塞诗是怎么产生的?
在唐代,读书人要入朝为官,至少有三条路可走,第一参加科举考试,就是相当现在的高考,虽然它的录取率非常低,但它是步入仕途的最佳途径。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文人,比如王维、王昌龄、贺知章、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等,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而像杜甫、贾岛、温庭筠等人则是“屡试不第”后,才被迫选择了其他途径。这里的“屡试不第”并非杜甫他们的才华不好,而是屡受奸臣李林甫打压排挤之故。
第二条路就是举荐。唐高祖和唐太宗,都鼓励大臣主动为朝廷推荐人才。像未曾参加科举的李白,就是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得以供奉翰林,成为唐玄宗身边的御用诗人,走上仕途。
如果这两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边塞从军,以军功制入仕制度给很多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创造了大好的机会,所以就有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出塞”来成就自身的建功立业之心,而文人出塞的经历直接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来源,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诗中,形成了一大流派:边塞诗。
高适早期就是想通过这条路来建功立业,但是无功而返,使得他不得不发奋读书,46岁考中科举后,才得以重用。
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人王之涣是怎么入仕呢?
王之涣简介中说他是门荫入仕,门荫即恩荫,相当世袭,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王之涣是当时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之后。
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市,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命名,又称雍凉之都。它北通敦煌,西接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沙漠,中间是“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唐朝时凉州是继长安、洛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边塞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凉州,后来还流行一种曲调名,就叫“凉州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出塞》是其中的佼佼者。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中写道:我站在黄河岸边,放眼望去,只见滔滔黄河从远方白云深处奔流而来;万仞高山之中,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城堡,那是保卫边疆的战士们的驻所。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将士们的思家怀乡之情。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但是玉门关外还看不到一点春色。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
从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深情蕴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是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那首诗我们学过就是《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十分高兴,为了记数,他在墙上划了一道。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高适也赶紧划了一道。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那个“最佳者”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诗词讲解: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城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
知识拓展:边塞诗人及代表作
高适,字达夫。“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字少伯,其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其诗情景妙合,意义境浑。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岑参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描写出了边塞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程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王之涣,字季凌,其诗具有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用词虽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王之涣作品传世很少,载于《全唐诗》的仅有六首诗,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但是《登鹳雀楼》和我们今天学的《凉州词》其一曾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