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我是一个3岁女孩和7个月男孩的妈妈,最近我又忍不住对我的女儿大宝大吼大叫,这让我很是懊悔、愧疚和自责。

每当我听到自己因为发怒而变大的声音时,我都非常失望这样的自己,觉得自己当不好一个合格的妈妈。

所以我急切得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读完这本书,我变得平静而淡定,我不再懊悔责备自己,我开始挖掘自己内心的声音,积极找到解决的方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首先我们要接纳自己、理解自己、原谅自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因为吼叫不是你的初衷,你也不是唯一一个大吼大叫的父母。

研究表明,有很大比例的父母存在大吼大叫,所以避免大吼大叫的路上,我们不再孤单,我们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因为懊悔、责备、羞愧对我们行为的改变没有任何的意义,并且这些想法会给我们带来很糟糕的情感体验。

我们会发现我们仍然在大吼大叫,我们仍然没有改变,我们很自责,我们对现在的已经很是失望,但又无力改变。

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吼大叫,懊悔,再大吼大叫,再懊悔,这样的恶性循环。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苛责自己,试着拥抱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内心平静得审视自己,找到原因,寻求帮助,最后解决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

寻找自己容易大吼大叫的触发器

内部触发器,也可以说是间接原因。比如烦躁、疲劳、不知所措、孤独、悲伤、焦虑、尴尬、没耐心、担心、害怕等等。

外部触发器,也可以说是直接原因。比如孩子老是不按自己说的做、磨磨蹭蹭、把吃的食物弄得乱七八糟、大哭大闹等等。

另外,还有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比如和爱人闹矛盾、家里太乱、赶时间等等。

此外,我们要寻求下更深层次的原因,哪些情况,我们更容易去大吼大叫。

比如说孤立无援的父母,我们整天围在孩子身边,一个人的精力根本照顾不过来,但是没有人帮助我们,我们只能硬撑着。

睡眠不足也会容易使我们疲劳,精力不够用而大吼大叫。


图片发自简书App

04

有一次带孩子看病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我抱着小宝,带着大宝去医院。大宝走着走着说走累了,不肯走了。

当时时间也不早了,我让女儿搞快点,不然医生要下班了。

女儿根本就不听我讲了些什么,反而朝相反的方向走去。

此时的我抱着小宝,又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我实在疲惫不堪,没有一点力气,我希望女儿能配合一点,赶紧走。

我刚开始还是好声好气得和女儿说话:宝贝,快走哦,辛苦一下,马上我们就要到了哦。

女儿数次不理不睬后,我充满了深深得无力感,因为我没有更多的力气,去抱着她一起走。

我朝她吼叫了起来,拉大了声音:快走呀,宝宝,你怎么这样啊!我求求你了!快点走!

最后女儿哭了起来,我束手无策。还是路过的阿姨让我给孩子喝点水,让她休息了一下,一起哄哄她,终于到了医院。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羞于向他人求助,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但我们有时候也要记得心疼一下自己,如果能寻求他人的帮助,我们会更游刃有余得去面对孩子,面对生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05

下面我说一下作者给到的避免大吼大叫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记录事件

把你看到的,孩子惹怒你的行为记录下来。这里包括发生的日期和时间,还有地点。

你可以罗列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晰。

例如:

触发的事件:孩子把吃的食物搞得一团糟

日期:周一

时间:早上8点

地点:客厅

下面的记录都可以这样罗列出来。

第二步:记录你的反应

包括你的身体反应,比如头疼、紧握拳头、心跳加快等等。

还有你的情绪,你是感觉生气、崩溃或者不耐烦等等。

还有你的升级想法,比如孩子把我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我无法再按时完成某项任务等等。

第三步:记录你的回应

比如说我当时说了粗鲁的词汇和伤孩子的话,都具体记录下来。

孩子的反应也记录下来,孩子是哭泣还是置之不理还是愤怒,孩子做了些什么,有什么举动,都可以详细记录下来。

第四步:后续情况

记录你再发言脾气后,你心里感受,是懊悔、自责,还是羞愧、难以原谅自己等等都可以记录下来。

孩子的感受也可以记录下来,她是反抗,还是难过,还是伤心都详细得记录下来。

第五步:记录相关的气质

你的和你孩子的气质都详细记录下来。

气质包括:敏感度、活动量、反应强度、适应性、情绪本质、接近或回避性。

第六步:记录你的评估

我还能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比如说给自己一些冷静箴言暂时离开等等。

最后就是不断反复得去记录,去练习。我们可以用自己感觉有趣的方式方法去记录。

如果不能做到每次都记录,那就一周去记录一次,不急,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得慢慢来。

记住:烂开始,好开展,好结果。只要我们我们已经开始,已经去做,我们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图片发自简书App

06

对于已经造成的伤害,我们不要总是无法释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都行走在寻求改变和努力进步的路上。

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特殊家庭,我们都需要更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爱自己,爱孩子。

避免大吼大叫的路上,我们一起战斗,你我不再孤单,一起加油。


我是苏苏,以后的人生路,我们边走边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