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认为,勤奋和懒惰是一对反义词。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在一所大学里,总有这样一些学生,期末考前挑灯夜战的是他们,平日里喜欢逃课的也是他们;
在一家公司里,总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再三重复类似的工作,也不愿花一点时间把工作流程系统化规范化来提高效率;
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总有一些好友,他们热衷于搜集书单和买书,积极参加各种提升自我的线上线下的活动,却让那些书的封面落满灰尘;
还有一些朋友,为了练出八块腹肌或者马甲线,会好认真地去研究各种运动方式以及装备,只是一到下班和放假,就累得只想葛优躺……_
(喵小姐希望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没有躺枪……)
你绝对不能说他们懒惰,可是在某种意义上,你也没法认为他们是勤奋的…… 借用李笑来老师的词儿,我把这样的人叫做“勤奋的懒惰者”。
曾经我以为,只要肯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时间,就一定会看到想要的结果——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来却发现,有时候,投入时间只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让自己(或者周围的人)觉得“我并没有偷懒”。至于这些时间是否能带来有意义的产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假若真的想把一门语言学到可以运用的程度,靠每天背50个单词是绝对行不通的。假若真的想把一门专业学到可以变成一技之长的程度,靠考前临时抱佛脚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个道理也不需要过多解释——同样是花了时间,抱着应付的心态和抱着尽量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心态,其结果自然也不同。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人,不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他会去琢磨怎样可以优化进程,避免差错,提高效率。这种琢磨看似花费更多时间,实则是为以后类似的工作省下了大量的时间,最终反而“显得”不够勤奋。
写到这里,文章开头的问题就已经有答案了——一个人是勤奋还是懒惰,表面上的忙碌并不能说明问题,内在的动机才是关键。如果只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尽管看起来很勤奋,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却很低。长此以往,所有的付出只能化为一声长叹——“老天不公!” 以及那句熟悉的“明明我比别人都要努力,为何获得的回报却反而不如他们多?”
最后总结一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精力实现足够多的梦想,制定好的战略比盲目勤奋更重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明确了目标,不妨先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它,而不是用时间上的消耗来麻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