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沟通交流、表情达意。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学习音乐就是多掌握一门语言。但同样是语言,音乐语言又和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音乐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音乐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语言,它可以直接影响听众的心灵和情绪。看电影时大家的感受比较明显,恐怖片里,声音和音乐是最主要的营造气氛的手段,边听边看,可以让人毛骨悚然,汗毛倒竖,心跳加速,手脚冰凉,如果关掉声音只看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恐怖感觉就会大打折扣。春晚为什么一定要用锣鼓喧天的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音乐马上让听众兴奋起来,情绪振奋,热情洋溢。心理医生的诊室里一定会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除了要让人放松身体,放松心灵,祛除戒备以外,还不能太过主题鲜明,情绪突出,以免人们被音乐情绪所左右。
口头语言,由于不同语种的隔阂,持不同语种的人是不能直接交流的;即使是同一语种,不同方言也是交流和沟通的重大障碍。所以口头语言之间的交流只能在同语种同方言的范畴内进行,如果没有翻译,跨范围的交流是无效的。就算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交流,还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理解,就像小学生去大学生教室里听课一样,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虽然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的母语。
书面语言,除了语种的隔阂外,同样牵扯到理解问题,读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语言的交流同样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总是要读懂了作者的意图和情绪,而且还要在自己内心重现作者的实际心理感受,读者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而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和传达对音乐语言而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喜悦还是阴沉,是快乐还是恐惧,是紧张还是轻松,听众都可以直接从内心、从身体感受得到。紧张而恐怖的音乐让听众毛发倒竖,轻松舒展的音乐让听众舒适自在,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不需要理解,一切都是从音乐家的心灵直达听众的内心的,音乐家的情绪变动,瞬间引起听众的情绪上的同步共鸣。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能说明子期的音乐欣赏水平高,只能说明子期的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伯牙弹琴时,心中想到了巍巍的高山,他的琴声中当然就有了高山般高大耸立的意象,他的心中自然就有了崇拜景仰的情绪,子期听到音乐后,一样为这种崇拜景仰之情所触动,联系到高大耸立的音乐意象,子期将之用“巍巍乎如高山也”的语言表达出来,伯牙非常喜悦,以为遇到了知音。其实,伯牙音乐中的高大崇敬,很多人都能够感受得到,只是转化成为语言时,可能变成其他意境类似的具体形象,恰恰不是伯牙心中所想和所期待的正确答案而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