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今天看了一小段纪录片《野性都市》,里面描述了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化的环境里是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在视频里看到,它们适应的能力,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
之前,看到一些动物因为自然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了,濒临绝种的现象,心里挺揪心难过的。但是,看到动物在因为资源被掠夺后,跟随人类进城里生活,它们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技能,以便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如鱼得水,心中也挺倾佩它们的。
比如,蜗牛们在温度高的城市里,为了更好地散热,背上的壳会从黑灰色蜕变成浅绿色。
郊狼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行走,学会了看红绿灯交通信号。
乌鸦会利用车辆的流动来碾压坚果,使得进食变得更加方便。
水獭在城市里通过不断地搬家,来找到舒适的地方,更好地繁衍后代。
白鹳发现在垃圾场里可以寻觅到充足的食物,而不需要承受来回迁徙的困难和危险。
大自然确实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随着环境的变化,最终能强盛繁衍下来的,是愿意改变原有的习性,在新的环境里,摸索出新出路的物种。
从人类肉眼的角度,看动物适应环境,似乎没有很多的纠结。因为这是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
蜗牛从刚来城市里背着原始的黑色的壳,到适应环境变成浅色的壳。泡蟾从森林里为躲避天敌只会用简单的鸣叫来求偶,到城市里后却进化出会唱出更“感性优美”的歌声。等再放回到森林里后,又立刻只发出简单的叫声。
变化如此干脆,迅速。
如今,人类占据了自然界里庞大的资源,在物资鼎盛的时代里,改造着自然的环境,主动创造出了城市文明,与其他的物种相比,似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但是,免不了在心理层面上的”优胜劣汰“。
面对物质的丰足,温饱不愁,精神和心理却越来越贫瘠荒芜。有时候看到一些数据报道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升了多少比例,或者某些悲剧新闻的报导,会思考,也许,此类现象,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偶尔,站在窗前,望向别人家的窗户,透过窗户的玻璃,很明显能判断出,哪户人家里有养孩子。
因为在养孩子的家里,能看到堆积如山的玩具,甚至大型的玩具,滑滑梯,蹦蹦床都很常见。感叹,现在孩子的物质生活,确实很丰富,家长们也很舍得为孩子花钱。
其实,非常能理解这样的现象,因为我自己曾经也给孩子们买过成堆成堆的玩具。真的是成套成套地买,走马观花地玩,再成袋成袋地扔掉。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给孩子留下的到底有什么。只知道,似乎自己内心的需求被满足了,只是打着满足孩子的旗号。混乱了,到底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
从购买到清理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最终,体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孩子,需要一个喘息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未必是堆满玩具的房间,也未必是不分界限的需求和希望。
它是一个可以自主做自己,安排自己,感知自己的空间。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并非只是于在身体对环境的适应,心理上的自主与丰盛,是不可缺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