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故乡这两个字,耳边立马就响起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那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想到三毛那时流浪在海外,远离家乡亲人,真的不容易,而如今的我尽管漂泊在外,但却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身边还有家人相伴,只是远离父母亲人,与她那时没有网络,交通也没现在发达,回一次家相对更不容易相比,突然觉得我真的很幸福。
不过,越来越觉得广东已经是我故乡了,因为到目前为止,广东是我过去的岁月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不知不觉中广东已然成了我的第三故乡。但对之前生活过的地方,还是存有感情的,毕竟那里有回忆、有成长的痕迹、有难忘的人........
一、出生地:湖南衡阳
我出生于湘南的一个小山村,我家的屋前屋后都是山,不过我们那里的山并不是每座都像衡山那么高,而是那种不高但树木还比较多的山。小时候我就是一个在山里放牛的孩子,山就是放牛娃的游乐场,山里有新鲜空气、各种树、野花、虫子、蛇、小鸟,还有小溪。山与山之间有时会有一片绿草地,我们在山里或绿草地上玩游戏、摘野果吃、唱歌、捉迷藏、放牛、摘茶叶,玩累了就睡在草地上,也会从山里捡柴火用来给家里烧火煮饭。
靠山吃山,这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不用大人刻意教,因为我们摘野果吃,有草莓(准确地说是山莓)、板栗、刺梨、稔子、刺泡儿又称莓儿等等,也会摘茶叶拿回家给妈妈晒和炒茶叶、摘茶树油果用来榨油(茶油可是最适合国人的食用油)、金银花和灯笼花做凉茶、捡地皮子做菜下饭。而大人们更看中的是山里的大树,可以用来建房子,做家具,做农活的工具等等。
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有这样一片红: 春天的时候,满山遍野开满杜鹃花,有浅色的粉红、深色的紫红、反正就是各种红。远远望去,那一片红如同一团火,又仿佛是一片红海,长大后读到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我立马就会想到家乡那一片杜鹃花。
如今的我常年在外为生活打拼,很难有机会看到那一片红的景色,每当春天来临时,我总会在电话里不时地问妈妈,喇叭花(故乡的人把杜鹃花称为喇叭花)开了吗? 妈妈要不就说还没,要不就告诉我开了开了,你想看就回家来看吧!我的杜鹃电话从花还没开、到开了一部分、最后一直到花期过了才罢休。
妈妈不知道我有多想念那一片杜鹃红,那片红从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故乡,那是梦里、脑海里常常会出现的一幅无法形容的画面。在此期盼明年杜鹃花开时节能抽空回家看看我思了念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红,可以想象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我们喝湘江水长大,其实我们村离湘江还有一段不少的距离,但是感谢毛主席,上个世纪60-70年代他老人家就提倡修渠道,修水库,开渠引流把湘江水通过渠道引入各乡各村。渠道的主要作用当然是灌溉农田,所以渠道里并不是常年有水,但一到灌区通水的时候,乡亲们就在渠道里洗衣洗菜洗东西、做完农活也会在渠道边洗洗脚和手再回家吃饭。而渠道无水的时候,我们会到池塘或水库里洗东西,喝的水则是从井里挑回来的清甜干净的井水。
而位于衡阳市区的湘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那一年我还只是一个4-5岁的孩子,跟着妈妈去爸爸的工作所在地去探亲。那时还没有供汽车和行人过江的湘江大桥,只有一座供火车过江的大桥,所以需要坐轮渡过江,妈妈牵着我的小手,我跟着妈妈看着这养育千万三湘儿女的湘江,那是一条热闹的江,有大船也有小舟,连公交车也通过船运输到对岸,她弯弯曲曲地流向望不到底的远方,不知她会不会流到爸爸生活的地方?.........长大后才知道她最终流入的是中国第一江长江。
第一次看见轮船的我很兴奋,指着船儿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这就是船,可以在水里跑动,有的用来运输货物就叫货轮,有的用来运送乘客就叫客轮,也有一些靠人划动的小船,有些人家就生活在船上,有捕鱼的网,吃饭的锅。而湘江两岸有高楼和各种民房,城市里的人们就生活在那里。这些对从小在山村长大第一次见到城市的我而言是那样新鲜有趣。几年后的1988年衡阳建成了专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湘江大桥,人们的出行也就越来越方便了。
家乡的乡亲给我的印象大都是朴实、勤劳和善良,小时候由于爸爸长年在外工作,我们兄妹4个都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是一个没读多少书的农妇,但是她却是一个乐观、积极和要强的女人,爸爸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大事时才回来,所以她一个人挑起了养家的全部重担,连一些男人干的活她也学会了比如犁田。有时我也佩服她哪儿来的那股劲,不过长大后特别是自己做了妈妈后就明白了:这个世上几乎没有妈妈不会做的事,为了孩子,如果可以让她上天摘星星她都能学会的。
我们村人口不多,也就10多户的一个小小的村庄,小时候,物质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我记得在我离开故乡时都还没通电,人们过的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我们属于长江以南,主要的农作物就是水稻,而且一年种两季,早稻从阳春三月开始买种子、犁田,然后就是插秧,直到7月下旬收割,这同时还要忙着种晚稻,就是人们所说的“双抢”,这也是乡亲们一年中最忙的季节,直到10月收割晚稻,这一年的农田劳作才算基本完成。
我那时还小且又是家里的老满(衡阳话家里最小的孩子),到11岁那年又离开了故乡。所以我这个农村孩子有时也不那么正宗,从来没插过秧、没收割过水稻。我就只会站在农田边看着妈妈和哥哥姐姐们忙着,有时帮忙送点水给他们喝,更多的是玩稻田边的花儿、草儿和虫儿,或是池塘里的水,又或者躲在山里树荫下看蝴蝶、或听蝉和小鸟的叫声,然后等着妈妈一起回家。
有时同在农田里干活的乡亲们也会讲故事说笑话,我就听着大人们的谈话,通过他们也知道了村里谁家发生了什么?今天吃什么?谁家娃做了什么“坏事”?哪一个爷爷快要过60、70或80大寿了,哪一家要娶媳妇了,哪一天哪一个姐姐要出嫁了,哪一家的媳妇马上要生了?.........田间地头就播报着我们村或乡里甚至镇里的最新新闻。
也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乡亲们互相关照着彼此,增加了感情,知道你家有什么困难,我家能帮点什么?明天你家办喜酒我们来帮忙?国家有了什么扶持项目?我的童年回忆里有时也会有这样的田间地头农间耕种、乡亲们聊天八卦的画面。
如今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很多乡亲家都建了二三层的小洋楼,几乎家家户户都实现了电器现代化,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都有了,无线网络也通了,很多老乡家里也有了小车,村马路也是水泥路,可以说跟城里的差距不大。
但不管故乡如何变,她仍然是我梦里的常客,仍然是我永远喜爱的故乡。此刻耳边听着费翔《故乡的云》一边写着我对故乡的思念:“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我也知道再多的文字都表达不完我对故乡的思念,且留待时光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想慢慢写,一直写到叶落归根的那一天。
二、求学地:江西贵溪
江西是我的第二故乡,11岁那年我跟着妈妈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贵溪,这是一个小县城,也是一个铜冶炼基地,爸爸那时在国家大型建筑企业中国有色十X冶工作,企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我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年,从小学五年级直到大学毕业,过了十年很幸福、快乐和安宁的求学生活。
爸爸的单位位于县城的郊区,但离城区也不是很远,步行约一个小时,我刚去时公交车都还没有通到我们那儿,直到我离开的前几年才开始通上公交车,尽管没有公交车,但爸爸的单位里有很多车,我刚来到时的十X治还是一个很有活力、正处于发展旺盛期的大企业。那时国有企业福利还过得去,逢年过节都会发福利,比如水果、饮料、米面等生活用品,我最喜欢大夏天的西瓜,以及有一年春节发的一个大大的金华火腿。
单位有自己的食堂、澡堂、幼儿园、电影院,子弟小学,自己的车队(有运货的货车,也有供职工及家属免费乘坐的客车)和职工家属们在空闲之地自发开发出来的菜园。职工也分双职工和单职工家庭,一般双职工家庭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而且两口子都上班也没时间种菜,妈妈作为职工家属有空闲时间于是在菜园里种一些蔬菜,主要是自家吃,顺便也能贴补一些家用,妈妈的菜都种得很好,有时菜吃不完就送人,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丝瓜总也吃不完,妈妈一桶一桶地摘回来,然后一家一家地送,很多人家都吃过妈妈种的丝瓜或其它青菜。妈妈那时还跟着一些湖北的阿姨们一起做布鞋,我的印象中妈妈除了做饭、洗衣、种菜,白天其它时间都在做鞋子似的,她做了很多很多的布鞋,她就是一个勤劳的好妈妈。
我一上初中就开始了住宿生活,但每周都回家两次(高中时改为一周一次),单位里有车免费接送,想到那时的幸福生活,我不由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如今这些福利都没有了。那时电视机刚刚兴起,电视台也不多,中央台那几年最火的电视剧就是红楼梦和西游记,单位办公楼里有一台公共的大彩色电视机,我家未买电视机前我都是去那里看电视,记得有一部海外剧叫《卞卡》 ,当时好火的,但我也只是跟着大人们看过几集并没有看全,只记得喜欢那个女主角莫尼卡。1988年爸爸买回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
后来单位里又装了闭路电视,开始大量放港台片,比如郑少秋扮演的楚留香传奇、戏说乾隆、梁朝伟主演的绝代双娇、鹿鼎记和侠客行等等。除了这些,印象中比较深刻和喜欢的还有一部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这些电视剧里面的主题曲现在依旧会唱。单位放录像一放就是一晚上连播4集没有广告,寒暑假的夜晚我就跟着家人一起看电视,那时很喜欢赵雅芝,一直到现在还喜欢她,当时买的贴纸几乎都是她。电影院放电影时职工和家属也都是免费观看,说来这样的好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既然是求学地,我要郑重地跟大家说说我的中学母校---贵溪一中,这是我中学六年的求学之地,十年江西生活这里就有六年,所以我对她的感情可谓太深太深了。如果让我说江西最难忘的是什么,第一当然是爸爸的单位我的家所在地,第二当然就是我的中学母校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母校是一所很棒且历史悠久的重点中学(现为省级重点中学),因为她的前身是南宋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迄今已有800年历史。
一想到母校就会想到学校池塘里象山先生陆九渊的像,先生就那样站在池塘里看我们来往于教室和宿舍之间,我们在池塘边走着、玩着、笑着,有时也沉默地看着他老人家。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老师们一个个也都是很棒,初中班主任老师黄X晴是数学老师,她把每一章的重点都编成顺口溜方便我们记忆,而最喜欢的还是初中语文老师徐X绅老师,他让我们上课前讲故事,全班同学每天一个轮流来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爱上了阅读,因为需要读书才有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徐老师应该是我这一生最喜欢的老师。
高中时比较喜欢的老师也有两个, 一个是英语老师苏老师,他那时也就20多岁,带着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一起玩一起嗨,就是从他嘴里,我们知道了圣诞节以及外国人如何过圣诞,那时网络还不发达,电视节目也没现在这么丰富,所以老师讲的东西对我们而言都是很新鲜有趣的,他还教我们唱英文歌,比如"Jingle Bells", “Yesterday Once More"等等,后来他考取了某知名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走之前还跟全班同学合影留念,因为他我还蛮喜欢学习英语的。历史老师张老师也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他上课时喜欢讲那些历史故事给我们听,让我们觉得学习历史很有趣。
学校后面有风景秀美的三峰山,不过这山跟湖南的山不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树就是光光的石头山,我刚看到时还觉得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山,不过后来也就慢慢看习惯了。我们有时在印有”象山书院“四个大字的山下打羽毛球、背书、玩耍,也有时站在山上的亭子里远望信江对面的县城全貌,或是在瀑布下栖息,体味”清泉石上流“的诗意。我想我喜欢母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山,作为一个山里的孩子,对山有一种天生的喜爱。
学校前面则是信江,信江大桥连接两岸,我们有时会站在大桥上看江里的风景,但更喜欢的是江边靠近学校这一边有一个小岛,我们得闲时喜欢跑到岛上去玩,那个岛上有树,有草地,那就是属于我们的“秘密花园”,我们在岛上可以大声地唱歌、玩游戏,或是静静地坐下来看看风景、看看书......不知今天那个岛还存在不?有没有被水淹没或被挖掉?哪天一定要回去看看。
第二故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有我的那些亲爱的同学们,初中时我们班可以说是全年级最会玩的一个班级,但成绩也不差噢!记忆中是全年级四个班中的第二,第一总被一班给占了。之所以说我们班是最会玩的班级是因为我们是全班同学一起玩,大家一起丢沙包,一起跳绳,一起淘气一起嗨,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有关,她喜欢我们一起行动。
高中时我在自己班上倒是不怎么合群,但在同年级,我们一伙同学十来个成立了“恐龙队”,因为大部分人都属龙,我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骑着自行车去旅游,一起去同学家串门,一起说悄悄话,一起幻想美好的明天,一起分享人生的喜悦.......这些都成了大家脑海中难忘的回忆。
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写最美的人生诗篇,我们在最珍贵的友情岁月里唱着一首叫青春的歌!这一生,我们都会是同学!是朋友!这样的情谊,可以温暖平淡岁月里所有的风霜雨雪!
如果只能选择一首歌送给故乡,那么“故乡的云”送给第一故乡湖南,因为那是出生地是根,而“Yesterday Once More"则送给我的第二故乡江西,如果可以真想重新回到那十年里,让人生可以从头再来一遍,因为那里有爸妈特别是爸爸对我的宠爱(之前在湖南,爸爸常年在外,他的爱其实有点远),有哥哥对我的爱护,有老师对我的关怀,更有同学们的友谊,还有那初次的心动.......这些都是人生路上珍贵的记忆和体验,只是过去再美再好都已成回忆,把记忆珍藏于心,活在当下的安宁里期待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