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早在2021年就已经启动,当时的初期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研究团队招募了149名志愿者,要求他们每天必须浏览15分钟维基百科,持续21天,然后记录他们的搜索行为。
结果发现,这些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种人的搜索是线性的,会追着一个主题往前走,就像目标明确的猎手,他们被归类为“猎手型”搜索者。而另一种人的搜索是放射状的,漫无目的,随意搜索了很多不相关的东西,这看看,那看看,主打凑热闹,被归为“凑热闹型”搜索者。
而2024年,这项研究又进一步扩展,团队扩大了样本,研究了来自50个国家的48万名用户的搜索记录。成果今年10月份发表在《科学·进展》上,他们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发现了第三种人,叫,舞者型搜索者。
这种人看起来也是在不同的主题之间乱搜索,但他们的搜索,隐隐有一条脉络,他们会把不同的内容做关联。比如,苏东坡、职场智慧、失意的时候如何自我疗愈,这三个关键词看起来哪都不挨着哪,但仔细琢磨,它们其实有着微妙的关联。
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这三种风格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受到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育水平普遍比较高的国家,用户的好奇心类型往往更自由。“凑热闹”型用户多数来自这里,他们习惯漫无目的地探索多样化的主题,渴望知识,但态度开放。而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的国家,用户的好奇心类型往往是“猎手型”,他们的搜索行为更集中,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或者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性别平等程度比较高的社会中,女性和男性获取信息的机会相对更均等,因此,这种环境中的搜索习惯,往往是多样化和探索性的,也就是更像“凑热闹型”。反过来,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会限制女性的学习和搜索机会,因此她们在搜索时,更保守、更目标导向,也就是更像“猎手型”。
第三,舞者风格的形成,与文化背景也有关系。在一个鼓励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学习的环境里,一个人更能够在搜索时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你的学习习惯,很可能是被一个隐性的大环境塑造的。
晨课:李南南-你每天在网上的搜索行为,既反映了你的思维,也塑造了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