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读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才读到大概一半,很喜欢这本书的文体形式,采用人物对话把一些心理学理论解释出来,阅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读故事一样轻松且易于理解。
今天想分享的是书里提到的两个不同方式解释问题的概念,分别叫做原因论和目的论, 我觉得有点启发。
原因论
人的大脑天生有这个喜好,在我们解释某件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找到过去的某件事情来做为原因。当然有些原因是对的,有些是错误归因。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害怕出门接触外面的世界,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看来,这是因为这个人可能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也许是在父母的虐待下长大,是小时候的精神创伤造成了这个人长大性格孤僻。
目的论
同样是解释这个孤僻的性格,阿德勒积极心理学派否定原因论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这个人正是有为了躲避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个目的,才会表现出害怕和孤僻,这种解释叫目的论。
两种解释有何不同
原因论强调现在的问题是过去原因造成的,而过去的原因是改变不了的,因此现在的问题也很难改变,这是一种消极的决定论。
而目的论则强调,当下的问题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而目的是个体赋予的意义解释,这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目的改变了,有问题的情绪和行为也是可以改变的。很显然目的论更有实际的意义。
书中又谈到了一个例子,可以再体会一下。
某天下午,你带了一本书到咖啡馆,准备享受悠闲的午后,从旁边经过的服务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刚好洒在你刚买的新衣服上。
为此你大发雷霆,吼了服务生一顿。
这时,有人问你为什么会生气,你说服务生的错让你生气愤怒,这就是原因论的解释。
但目的论会这样解释,你是为了要骂人这个目的才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如果正巧,在你大骂的时候,你的重要客户打来电话,你接起电话,马上就变得彬彬有礼了,但客户挂完电话,你可能又会继续大骂服务生。
这是我们常见的情景,说明了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我们想要骂人,是有了这个目的才会表现出很愤怒的样子。并不是原因论里说的,服务生的错这个原因让我们压抑不住愤怒的情绪。
罗胖说过,原因论总是让人感到舒服,而目的论则让人可以改变。当我们碰到问题时,如果能够运用目的论来解释,来改变行动,而不要被束缚于原因论的解释里,这才是我们学习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