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羽毛球馆看到一位教练在教小朋友,“对,每次打完都要回到这个位置……”
教练一边说着一边指向球场中间偏后一点的位置。
原来只有站在那个姑且被称为原点的位置上,才可以保持住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如果偏离了那个地方,对手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去调动你。
就像放在我桌子上的解压小玩具,橡胶海绵小青蛙,用力一捏它的一对大眼睛就会凸出来,一副死像,把手松开立即恢复原状。
这种复原的能力是重要的。
联想到对孩子的引导,我不奢求他永远开心快乐,但希望他能够快速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我看来,这种能力比考试分数高更重要。
当家长的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会展现对孩子的优越感,想去“捏他”,即使家长觉察自身的攻击性而刻意收敛,也无法确保孩子进入社会后没人“捏他”。
柿子专挑软的捏怎么来的?
让孩子性格皮实,和身体皮实一样重要。该打骂打骂,该疼爱疼爱。
中间的间隔时间不能长,让孩子在感情上体验到打骂是有原因的,疼爱是无条件的。
我觉得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差一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自己小时候父亲扮演的是连打带吓唬的角色,为了让我怕他。
短期内的效果达到了,后遗症也很明显。
直到我当了父亲才彻底对这一切释然。
所以即使我承担了打骂的角色,也不认为孩子必须怕我,他不需要怕我。
打哭他的时候也会递给他纸巾,也会抱他。
打骂只是手段,也是希望让孩子能感受到家长不同行为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
让娃娃的情绪保持在一个平时的状态,即使情绪上遇到波折也能快速调整回来。
先学着做一个人吧。